前一阵子,A股中曾屡屡刮起名人热。除了明星云集的华谊兄弟上市后股价表现卓越,其他上市公司中,一旦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突现邓婕、徐帆、郭冬临等名字,股价也立马来了几个涨停板。
最近读了《经济学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股市的名人现象并非只有A股才有,美国亦是如此。
该文章说,美国学者研究了1985至2006年间上市公司新增的7万多名董事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发现邀请名人(大约有700人)加入公司董事会不仅短期刺激公司股价,而且从名人加入董事会后的三年内,公司股价仍然好于行业平均或者道指表现。
比如,1998年,可口可乐宣布曾经被泰森咬下一小块耳朵的重量级拳王霍利菲尔德加入董事会。股价当天上涨4.2%,在随后三年内表现超乎预期。
美国职篮球星乔丹加入太阳眼镜制造商
Oakley公司的董事会时,也刺激了后者的股价表现。
除了运动明星,好莱坞演员加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对股价也有正面影响,比如迪斯尼集团1994年邀请老牌演员Sidney Poitier加入董事会。
美国的经济学者们用“能见度效应”来解释这一现象:邀请名人有助于吸引投资者对于该公司的眼光。言下之意,仿佛是替公司找了一个形象代言人,公众把对该名人的好感自然而然转移到企业身上,从而刺激股价。
但可惜的是,美国股市的名人效应,与A股之前的名人热有着天壤之别。一旦加入董事会,其出生年月、工作简历都一一向社会公布,同名同姓的李鬼,是无处遁形的。A股的不少所谓名人效应,其实是“伪名人”效应。后来有调查显示,一些出现在十大流通股股东中的所谓明星,不过是有些人故意利用同名同姓者,混淆视听,以谋私利。
美国经济学者的研究认为,邀请名人加入董事会能够刺激股价的根本原因是其工作经验和社会网络有助于企业的实际经营,而A股上仅仅只是因为“名字”,谈不上对企业实际经营的帮助。
但如果企业真的为了追求明星效应而请了刘德华或者梁朝伟出任公司董事,还不如趁早转型为娱乐企业或者八卦杂志。哗众取宠,赢了一时,赢不了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