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车产业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世界三大货币汇率走势朝哪里去
  • “迷你”市场功能待观察
  • 我国贸易逆差
    可能继续出现
  • 股指期货市场应尽快引进机构投资者
  •  
    2010年4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 11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世界三大货币汇率走势朝哪里去
    “迷你”市场功能待观察
    我国贸易逆差
    可能继续出现
    股指期货市场应尽快引进机构投资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国贸易逆差
    可能继续出现
    2010-04-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今日看板

      ⊙徐平生

      

      3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4.3%,进口同比增长66%,当月贸易逆差72.4亿美元,终止了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的局面。综合来看,3月份出现月度贸易逆差很可能不是偶然现象,未来几个月我国月度进出口将在平衡点波动,月度贸易逆差仍可能继续出现。

      内部需求旺盛、贸易条件持续恶化是出现贸易逆差的关键原因。

      一方面,投资刺激政策刺激我国对铁矿石等基础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汽车等消费刺激政策及股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产生了一定的财富效应,也刺激了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部分奢侈品消费需求。我国对外部需求的上升要远大于境外对我国需求的恢复程度。

      一季度,铜、铝、汽车及其零配件、原油等原材料产品金额累计增速较快,而高新技术及机电产品增速则基本保持稳定。3月份,我国进口铁矿砂5901万吨,同比增长13.3%;进口原油2106万吨,同比增长28.9%;进口大豆401万吨,同比增长3.9%;进口初级形状塑料244万吨,同比增长20.2%;进口未锻造铜及铜材45.6万吨,同比增长21.7%;汽车及汽车底盘进口量更是猛增,当月进口达85271辆,环比增长125%,同比增幅更是达到269.7%。

      另一方面,能源原材料等进口价格大幅上涨使我国总体进口价格已持续大幅上涨,而我国出口总体价格水平仍同比小幅回升,带来的我国贸易条件持续大幅恶化,是当月出现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一季度,主要大宗商品进口均价普遍出现明显回升,铁矿砂进口均价为每吨96.3美元,上涨20.7%;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456.9美元,上涨15.1%;原油进口均价同比上涨更达88.1%。由于出口价格回升大大落后于进口价格的上涨,我国贸易条件持续大幅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3月份,我国出口价格指数为101.4,进口价格指数达117.6,贸易条件指数仅为86.2。仅仅由于贸易条件的恶化,3月份我国付出的代价就达150亿美元左右,大大高于72.4亿美元的月度贸易逆差金额。那么,同时考虑到对境外基础能源原材料等需求的大幅提高和贸易条件的大幅恶化,我国出现月度贸易逆差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以进口原油 为例,3月份,我国原油进口总额高达115.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达61.6亿美元,仅此一项就已接近当月贸易逆差总额。

      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我国政府可能加大境外采购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贸易逆差的产生。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连续5个月降低。3月份,中国对美国出口同比17.5%,增幅比上月降低21.7%,进口同比52.7%,增幅比上月上升33.7%。

      与此同时,主要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需求的真正恢复尚需时日,境外对我国的需求恢复较为缓慢。统计显示,3月份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玩具的出口增幅分别低于整体17.4和9.8个百分点,服装和鞋类出口甚至分别出现了19.8%和6.5%的下降。

      今后几个月月度进出口在平衡点的状况将是常态,仍有出现月度贸易逆差的可能。考察此次出现较大规模月度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体现为境内外经济复苏程度差距较大,以及我国贸易条件的极度恶化。

      现在看来,短期内,这两个因素尚难发生根本转变。从历史看,贸易逆差的出现有一定的持续性。1995年至今,中国共有11个月出现对外贸易逆差,分别出现在1995、1996、2003、2004、2010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出现逆差,往往会连续几个月都是如此,即使出现间断,中间月份的顺差也是比较小的。

      因此,考虑中外经济复苏和增长速度不同以及我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并结合历史经验来看,4月份继续出现贸易逆差的可能性较大,且以后几个月月度进出口也很可能在平衡点波动。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