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靖 ○主持 于勇
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争论,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在过去10年里就不曾间断过,只不过在高速增长的GDP面前,争论就只能是争论了。但2008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首次让我们在增长方式问题上达成共识:当油价冲破150美元/桶;跟着外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滑落;特别是今年经济刚刚有起色、中国最重要的竞争优势——人口红利又遭遇民工荒时,每个憧憬未来的中国人都明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等了。
今年两会上,中央政府高瞻远瞩、旗帜鲜明地提出要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除了已经推出的汽车家电下乡、区域经济振兴、新能源、物联网等政策外,我们预计后续配套的政策仍将陆续到来,包括财税政策及产业政策等。春江水暖鸭先知,资本市场晴雨表作用便表现得淋漓尽致,内需、新能源、互联网、区域经济等板块争先恐后以鲜红的k线描画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宏图,而代表过去发展方式的周期性板块则被贴上“高增长结束”的标签后遭无情抛弃。
但转变增长模式真的就这么简单和顺利吗?不然。目前至少从草根研究来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任重道远。
比如内需:汽车家电下乡后,内需总不能再依靠农民了吧,以后长期增长就得看人民收入增长得快不快了,这个需要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和配套社会保障体系。而民间投资的关键还要看国家对其开放到什么程度。
再看各级地方政府,区域振兴计划显然寄托了中央对地方的殷切希望,地方政府才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实施者。受此激励,各地宏伟的发展规划相继问世,高潮则是新近湖北推出的10倍于全省年GDP的12万亿投资计划。比较这些规划内容,基本都是:基建开头、引进企业其后(央企和大型出口加工企业尤其受欢迎)、最终实现出口;而建设资金来源则无一例外:主要依靠土地运作。都清楚吧,土地运作是需要房价作支撑的。(下转A3)
(作者系鹏华沪深300基金基金经理)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