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汽车业再起合资潮 海外巨头争挤中国班车
  • 5月细则有望出炉 汽车企业或将直接受益新能源补贴
  • 利润、市场双重诱惑 高油价难挡SUV、MPV火爆
  •  
    2010年5月7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车产业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车产业
    汽车业再起合资潮 海外巨头争挤中国班车
    5月细则有望出炉 汽车企业或将直接受益新能源补贴
    利润、市场双重诱惑 高油价难挡SUV、MPV火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汽车业再起合资潮 海外巨头争挤中国班车
    2010-05-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吴琼 ○编辑 王晓华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越来越多的海外汽车巨头再也无法抗拒这个巨大市场的诱惑。一些曾经失意于中国市场的跨国巨头纷纷卷土再来,重拾合资策略。与此同时,国内汽车企业也有意借此机会取长补短。中国汽车业有望再起合资潮。

      ⊙记者 吴琼 ○编辑 王晓华

      

      昨日,法国标致雪铁龙证实联姻长安汽车集团,在华合资生产轻型商用车及乘用车。上海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巨大市场的诱惑下,更多曾经失意于中国市场的跨国巨头开始重拾合资步伐。与二十年甚至十年前不同的是,这些跨国巨头们将不得不面对更激烈的竞争,拿出看家本领方有可能在华站稳脚跟。

      

      跨国车企急嫁国内车企巨头

      新合资揭示出跨国汽车巨头们的心急如焚。昨日,法国标致雪铁龙和长安汽车集团联合宣布,双方已签署在中国成立汽车合资企业的意向书,双方各持有50%的股权,合资企业将生产环保的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据悉,长安汽车集团接手哈飞汽车后,长安汽车集团才和法国标致雪铁龙正面谈判,在短短半年间达成协议,堪称闪电速度。

      这绝非个案,更多的海外汽车企业已经加快了合资步伐,并选择了中国排名前四的汽车集团作为合资对象,以求挤上中国汽车市场高速飞驰的列车。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日本富士重工旗下的斯巴鲁汽车,它们都选择了广汽集团作为合资目标。

      最先启动此轮中国合资之旅的是菲亚特汽车集团。广汽集团总经理曾庆洪告诉记者,“广汽集团和菲亚特汽车集团的合资企业(广汽菲亚特)已于3月9日拿到政府发放的执照,计划2011年投产,2014年形成30万辆的产能。” 菲亚特汽车全球CEO兼克莱斯勒CEO马尔乔内表示,未来中国、印度等国将成为其全球战略重点。

      和菲亚特集团结盟后的克莱斯勒汽车也将借此挤上国产班车。2009年克莱斯勒汽车退出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后,曾屡次寻找合资机会,但屡屡失意。近日,克莱斯勒集团副总裁兼亚太业务首席执行官柯安哲欣喜地告诉记者,“克莱斯勒重回中国量产、重回主流市场将变成现实。未来三年至四年,我们将进入国产化的中长期筹划阶段,当务之急为研发新产品。克莱斯勒原强项在于生产较大型的汽车,但双方结盟后,菲亚特的小型车和动力总成技术将改善克莱斯勒产品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为此,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作了一个5年规划,计划投入230亿美元研发新产品,2014将实现所有产品的升级换代。”马尔乔内则明确指出,将考虑在广汽菲亚特生产克莱斯勒的SUV吉普产品。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曾庆洪对此予以确认。

      在多年辗转寻求合资国产未果后,日本的斯巴鲁汽车也加快了和广汽集团谈判的步伐,希望成立年产5万辆的合资公司。更多的徘徊在外的海外汽车企业们跃跃欲试。法国的雷诺汽车和东风汽车集团重启合资项目(三江雷诺项目),并计划今年下半年复产。

      即使在苦苦寻找合资机会的日子里,这些海外车企们也从未离开过中国市场。菲亚特汽车、克莱斯勒汽车、斯巴鲁均选择以进口车方式小口分享中国蛋糕。渐渐掌握中国消费者脾性的克莱斯勒汽车,甚至大举引入SUV车型,售价21.99万元的跨界SUV酷搏百公里油耗仅8升,欲以省油和强动力、运动轿车与SUV优势于一身来吸引消费者。当问及进口车销售的收获时,柯安哲表示,“通过近几年在华销售进口车,加深了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积累了不少经验;且巩固了经销网络的联系,这都为进一步提升品牌满意度及国产化打下良好基础。”

      海外车企看上中国市场,而广汽集团、长安汽车集团则看上跨国车企的技术。与十年前不同,中国汽车集团寻找合资伙伴的目标更明确、更理性,多为迅速补足现在短板。以广汽集团为例,牵手菲亚特、克莱斯勒、斯巴鲁后,广汽集团将成为SUV产品线最全的国有汽车企业。而高盈利的SUV市场,也将为广汽集团贡献不少利润。

      

      中国市场成救命稻草

      随着海外车企对中国市场更加渴望,中国排名居前的汽车集团身价倍增,常常出现多家海外车企欲嫁一家中国汽车集团的事。业内人士表示,这源于中国合资的门槛比较高,小型车企获得合资准生证的概率微乎其微,傍上中国前四大汽车集团则概率大增。导致这些海外车企们掀起第二波合资浪潮的原因有二,一是2009年中国市场救了不少跨国巨头的“命”,二是中国业绩拉大了跨国巨头全球销量差距。

      无论各大公司的财务报表还是高管接受采访时,这些汽车巨头均承认了中国市场的献“金”作用。今年一季度,大众汽车在华税前利润高达2.86亿欧元,,约占大众汽车集团总盈利的40%。曾陷入破产保护的通用汽车高层更坦言,其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的业绩不仅助其走出困境,且有利于其树立收拾旧山河的信心。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通用在华合资净利润超过70亿元,同期通用汽车净亏损43亿美元。即使按50%持股计算,通用汽车在华业务令通用汽车减亏不少。正因为这样,在北京国际汽车展中,通用汽车联合上海通用汽车,亮出了28辆展车的强势参展阵容,更拿出了包括1款全球首发概念车、3款亚太首发概念车、2款量产首发车型吸引中国消费者。

      与此同时,包括丰田汽车在内的海外巨头们不得不承认过去的失误。上海旭迪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蒋萍指出, “在追求排名和规模效应的压力下,不少海外汽车企业痛悔20年失去的中国机会。20年前看似小小的忽略,导致不少跨国巨头全球排位下降不少。”曾经的同时起跑者如今落差悬殊。以上世纪八十年代抢跑中国量产的大众汽车、标致雪铁龙、克莱斯勒汽车、斯巴鲁为例,大众汽车已将对手们远远抛在后面。有数据可以作证,2009年,大众汽车、标致雪铁龙、克莱斯勒汽车全球销量分别为629万辆、318.8万辆、93.1万辆,在华销量分别为140万辆、27.2万辆、1.2万辆。试想,如果当年标致雪铁龙和广州汽车合资成功、和东风汽车合资企业神龙汽车也取得一汽大众、上海大众般的成绩,全球汽车前三名显然将发生重大变化;如果克莱斯勒在华未经历巨大波折,或许中国也将成为助其走出破产困境的功臣。鉴于此,戴姆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蔡澈形象描述为,“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超过1400万辆。其中乘用车超过900万辆。1%就相当于10万辆,足以支持一个汽车厂。”

      已经抢跑的幸运者们在忙着庆祝之余,仍加紧快跑。据统计,中国已经成为大众汽车、通用汽车第一大销售市场及丰田汽车全球第二大销售市场。此外,中国也成为海外豪华车巨头全球前三大销售市场。中国为奥迪2009年第二大销售市场,为奔驰、保时捷、兰博基尼全球第三大市场。继成为F1大奖赛的官方安全车后,梅赛德斯-奔驰顶级进口跑车AMG定下了冲进中国同级车前三甲的目标,并开始在华预售。尽管梅赛德斯-奔驰高层未透露AMG的具体销量目标,但屡次承认“售价近400万元的AMG在中国大有可为”。

      随着更多海外汽车巨头的大举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火拼将更为激烈。但今日的中国市场已经不同于20年前,也不同于10年前,随着各大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崛起,跨国汽车巨头们必须真正关注中国需求,方有可能在中国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