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姻”银行理财尚需时日
|
股指期货即将“满月”,而因其门槛过高、风险过大,广大中小散户并不能直接参与其中。而业内人士预计,尽管业内有银行正酝酿股指期货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联姻”,但真正实施难度仍然不小。
⊙本报记者 涂艳
期指概念早被热炒
在股指期货酝酿的多年中,市场上便早早出现了与其挂钩或相关的理财产品。例如,民生银行在2008年推出的“T80新股申购与股指期货套利双赢产品”,产品当时的说明书写明:“募集的资金投资于沪深300股指期货产品、沪深300股票以及一级市场,投资策略为沪深300股指期货套利和新股网上申购”。而招行的“金葵花——新股申购之新股+套利理财计划”,也是直指股指期货推出之初和股票现货之间存在的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
“当时打新股产品非常火爆,而股指期货也一直被认为即将诞生,银行以二者为噱头推出新产品也是市场营销策略。”工行浦东分行理财师李吉认为。而由于股指期货的传闻一再被否认,事实上当时的股指期货概念产品只成为“噱头”。
除了中资行外,股指期货的概念也不止一次被外资银行“相中”。花旗银行于2009年4月就推出了一款1年期人民币结构性投资账户,挂钩对象正是新华富时A50中国指数基金。而该指数基金追踪的是新华富时A50股指期货的表现。该产品承诺保本,但是收益率浮动,而不论市场涨跌,只要每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不超过40%,就能获得至少年化5%的收益;而只要有一个交易日挂钩基金绝对表现大于40%,则到期投资收益率为零。
将香港上市的该只指数基金作为标的的还有荷兰银行,该行在去年9月发行一款名为“中国A50基金挂钩结构型投资(第一期)”产品,该投资币种为澳元,银行承诺98%保本。而与花旗银行挂钩浮动区间不同的是,荷兰银行这款产品是看涨该指数基金表现,即挂钩标的期末价格较期初价格上涨幅度达到或超过14%,则投资者可获得14%的年收益率;而最差情形是挂钩标的期末价格较期初价格上涨幅度低于5%,则产品到期后,投资者仅取回98%本金,没有任何其他收益。
规模化推广几率甚小
“近期虽然并未推出真正投资股指期货的理财产品,但是听说已经有银行在研究酝酿当中。”李吉透露。而对于联姻后的相关理财产品,业内人士似乎并不看好,认为大规模发行并成为银行理财创新点的几率不大。
“银行可以借助信托平台发行类似产品,或者有券商、私募参与作为投资顾问,目前来说期现套利有一定的空间。”李吉分析。由于银行资金并不能直接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故只能通过募集产品满足一部分投资者的需求。
“但是在去年银监会关于规范银行理财业务的通知中,境内的股票和基金已经不在普通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之内,而虽然没有明确将股指期货也排除在外,但将股指期货嵌入理财产品明显有悖当时的监管意图的。”光大银行杭州分行理财师徐春孝认为。
另外,业内一位产品设计人员也告诉记者:“除了产品直投外,将理财产品设计为结构性产品来挂钩股指期货的难度也较大。因为结构性产品需要期权等衍生品设计,而国内银行欠缺经验,且交易对手方也不太好找。”
也就是说,原先不少银行所宣传的股期概念产品在实际操作中还困难重重。实际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市场上大量发行的理财产品品种,也并非这类创新型产品。根据普益财富的统计,今年以来,银行新发行理财产品仍以信贷类和货币债券类理财产品为主,合计占比超过65%。
另外,对于投资股指期货的风险,业内人士也表示了担忧。“即使将来出现直投产品,也可能只是类基金模式,股指期货的投资比例不会超过5%,毕竟机构对于股指期货的操作也仍处于摸索当中,而且目前的交易量也并不大。”徐春孝表示。他进一步指出,今后股指期货产品或将首先在私人银行理财领域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