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专版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英央行高举维稳大旗 大选因素令英镑陷入迷茫
  • 弱势欧洲成就了“强美元”
  •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是否过热(上接封一)
  • 欧债危机或延缓亚洲升息步伐
  • 美盛:美股仍相当具有吸引力
  • 美证监会亡羊补牢 急召交易所负责人改进系统
  •  
    2010年5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英央行高举维稳大旗 大选因素令英镑陷入迷茫
    弱势欧洲成就了“强美元”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是否过热(上接封一)
    欧债危机或延缓亚洲升息步伐
    美盛:美股仍相当具有吸引力
    美证监会亡羊补牢 急召交易所负责人改进系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是否过热(上接封一)
    2010-05-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是否过热

      (上接封一)

      包括张平、巴曙松、贾康、赵锡军、袁钢明、徐洪才等大部分经济学家选择的是传导受阻缓慢释放。祝宝良认为,一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稳住后,传导会越来越小。李迅雷则表示由于产能过剩,难以传导。

      

      通胀加息雾里看花

      中国经济通胀了吗?是采取数量型方式还是价格手段进行调控?人民币升值压力如何释放?显然,这些问题炙手可热,同时,观点相去甚远。

      全年CPI走势如何将直接决定通胀程度。调查显示,大部分经济学家相对乐观,认为全年CPI有望控制在5%以内。

      但尽管这样,大部分经济学家在选择通胀压力趋势时,仍然担心压力预期会加大。但是否有现实的压力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通胀目前尚属于温和可控,中国今年还不至于发生严重通胀。但也有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没有通胀,因为经济可能二次探底,且存在产能过剩。

      那么,为了抑制通胀,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的空间还有吗?按照历史上的最高17.5%计算,目前上调的空间只有0.5个百分点。对此,张平、巴曙松、左小蕾等都表示今年动用存款准备金工具进行调控的上限将突破历史最高水平。祝宝良也认为,鉴于目前货币政策相对经济增长比较宽松,用定量的手段较好,上调存款准备金还有空间。但赵锡军和贾康则认为要相机抉择,徐洪才称目前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为了抑制资产泡沫,要观察资产泡沫情况再定。

      除了动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加息一直是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今年会动吗,加息的时间窗口将出现在什么时候?

      调查显示,大部分专家认为应该根据情况变化决定是否加息,但上半年不会加息。明确加息时间窗口最早的是李雪松,认为将出现在6月份,但他表示还是要根据情况决定,对利率调整需要谨慎。而张平认为加息有望出现在第四季度。

      那么,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呢?

      部分经济学家建议采取小幅度升值方式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因为长期看人民币处于升值轨道中。但也有认为,因为宏观经济存在探底风险,需要外贸支撑经济,升值不是好办法,要谨慎。

      

      房价没跌股市为何跌跌不休

      目前有观点认为,政府对房地产高房价调控将拖累中国经济,未来将会朝着什么方向运行呢?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高点将出现在二季度。政府对于房地产高房价的调控,不会拖累中国经济,反而利于经济健康长期稳定发展。

      李雪松认为,今年的房地产投资还是会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水平,主要因为保障性住房的力度继续加大。祝宝良也表示,现在看起来,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不会太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大。贾康也认为,要着眼长远,短期即使有影响意义也不大,房价上下波动是正常的。

      被称为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中国股市,什么原因导致其一跌再跌?

      对此,经济学家们的回答也各有特色,各抓药方:巴曙松认为是企业利润走向的缘故;张平表示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流通市值大,需进行重新估值定位;而李迅雷则认为是宏观经济的走势,将直接影响股市走向;赵锡军则在投资者情绪中寻找原因;贾康认为企业利润走向和宏观经济走势是直接影响因素;袁钢明则是从政策压力上找原因。

      不过,大部分给出的建议是,目前股市尚有下跌空间,但下跌幅度远小于上涨幅度,望投资者理性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