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要闻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2:专版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欧洲新危机启示录
  • 如果世界当真失去欧元将会怎样?
  • 回收流动性
    进入最佳时间窗口后期
  • 向肥胖宣战,英拟对“垃圾食品”征高税
  • 急盼客观公正的独立第三方
  • 川菜厨师不吃辣——市场的青铜法则之一
  •  
    2010年5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欧洲新危机启示录
    如果世界当真失去欧元将会怎样?
    回收流动性
    进入最佳时间窗口后期
    向肥胖宣战,英拟对“垃圾食品”征高税
    急盼客观公正的独立第三方
    川菜厨师不吃辣——市场的青铜法则之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回收流动性
    进入最佳时间窗口后期
    2010-05-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胡月晓

      ⊙胡月晓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的数据说,居民消费价格4月同比上涨2.8%,涨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高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25%的0.5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距离国际通常认为的通胀警戒线和今年中国通胀率控制目标3%,只有一步之遥,与此前市场普遍预测的2.5%差距不小。远期通胀风险甚忧。笔者由此仍延续CPI季节性波动、PPI趋势性上涨的判断。

      由于收入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因素的存在,以及高房价对老百姓消费的“挤出”效应,过多货币短期内还不致提升居民消费需求。流动性充裕推动通货膨胀的机制,主要是通过抬高具有较强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交易价格,进而通过成本效应推动了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目前流动性充裕已提升了上游大宗原材料和动力价格的阶段,正在进入推动社会一般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过渡阶段,主要表现为PPI大幅度超越CPI上涨,从而导致居民通货膨胀的预期升高。虽然当前的价格风险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上,短期内超过3%目标的通货膨胀还不太可能,但是,受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挤压,工业利润有进一步收窄、价格体系受成本上升推动有演化为全面上涨的趋势。一季度PPI同比上涨5.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大幅增长11.5%。春节过后主要生产资料价格连续七周上涨,商务部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同比涨幅近10%。未来回收流动性的力度若不进一步加大,全面通胀风险将上升。

      在经济紧缩时期,通过注入流动性打消市场通货紧缩预期是有利于经济恢复增长的,但过多的流动性必须在适当的时机被有序收回。在经济体系中企业部门去杠杆的调整行为结束后,流动性就该逐步退出,否则,过多的货币就会由“蜜”变“水”:会推动具有金融属性的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涨,随后是资本品价格上涨,最后是一般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涨。当前价格体系中发生的涨价行为,已度过了第一和第二阶段,正向一般商品价格全面上涨的第三阶段演化。因此,从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角度看,回收流动性的时间窗口即将关闭。

      去年的巨量信贷投放,在保证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并强化了市场的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好通货膨胀预期,防止结构性通货膨胀,已成为今年中国宏观调控的最重要任务。两会期间,多位政府部门官员表示,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飙升、居民消费品价格上行和输入性通胀对中国的影响已经不再是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结构性通胀。为防止中国经济因过热造成二次探底,笔者以为,货币政策退出有可能比市场原先预计的更快,预测上半年货币增速就会由目前的26%,快速回落到20%左右。

      (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