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A股持续下挫与经济基本面相背离
  • 大成股份前董事长
    耿佃杰内幕交易遭处罚
  • 四大原因导致“圈钱”错误认识 业界建议深化改革加强制度约束
  • 达以安资产获QFII资格
  • 2010年中央国资
    经营预算收入预计421亿
  • 限售股转让征税助全国税收增收
  • 通胀压力升温加息争论 专家称利率非货币政策首选
  •  
    2010年5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A股持续下挫与经济基本面相背离
    大成股份前董事长
    耿佃杰内幕交易遭处罚
    四大原因导致“圈钱”错误认识 业界建议深化改革加强制度约束
    达以安资产获QFII资格
    2010年中央国资
    经营预算收入预计421亿
    限售股转让征税助全国税收增收
    通胀压力升温加息争论 专家称利率非货币政策首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胀压力升温加息争论 专家称利率非货币政策首选
    2010-05-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据新华社电)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8%,创出18个月的新高,距离3%的物价调控目标和国际警戒线只有一步之遥,令市场对加息的讨论不断升温。

      目前来看,通胀压力加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去年新增的9.6万亿元银行信贷投放,以及连续多月超过30%增速的货币供应虽然为经济复苏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但也给未来物价上涨带来压力,强化着公众的通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近期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就显示,“物价预期指数”自2009年第一季度以来持续上升。

      “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期CPI、PPI将继续回升。CPI继续上升会于6、7月达到年内高点。”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熊鹏说。

      通胀风险已引起我国货币当局的关注。相比以往的例行报告,央行在日前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以更多篇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报告认为当前外需还在恢复之中,国内工业产能较为充裕,有利于稳定价格。但在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经济总体复苏的大背景下,我国价格上行的压力也在增加。

      在通胀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场对加息预期逐渐强烈,在国家统计局公布CPI数据当日我国股市高开低走,沪指收跌近2%,而近期股市更是连续收阴创出新低,显示出市场对可能加息的担忧和恐慌。

      市场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来看,CPI在向3%的国际警戒线接近的同时,也已连续3个月站在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之上,这意味着居民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已经为负。在这一背景下,有机构分析师指出,二季度加息已是大概率事件。

      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尽管4月份物价上涨超预期,通胀压力加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加息压力加大,是否加息取决于宏观经济增速,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

      “我们注意到四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出现大幅上扬,这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在快速增加,如果上调贷款利率,将增加企业的融资成本,对企业经营的进一步好转会造成打击。考虑到国际资金流动等因素,加息并不是当前央行货币工具的首选。”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正在蔓延,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不能排除世界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而考虑到投资减速等原因,未来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将呈现逐季下滑,央行将会谨慎动用加息工具。

      “近期央行加息的必要性有所降低,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仍会以公开市场操作、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信贷窗口指导为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说。

      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春节后已连续12周在公开市场实现资金净回笼,通过这些数量型货币政策,不断回收市场流动性。

      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对未来货币政策进行展望时指出,今后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

      事实上,在提高针对性方面,今年以来我国对房地产信贷、地方融资平台方面所开展的利率精准调控,较好地实现了既抑制资产泡沫、管好通胀预期又避免实体经济受较大损伤的目标。

      国泰君安总经济师李迅雷认为,当前“首套住房贷款利率取消7折优惠”“二套房贷利率从允许下浮到上浮10%”等政策,对购房者的“加息效应”远远高于普通加息一次25个基点的水平,预期效果正有所显现。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