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上证研究院
  • 12:特别报道
  • A1:市场封面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高管增持势头盖过减持欲
    多公司提振股价上演“好事成双”
  • 资产交易公告
  • ■公司简讯
  • 上市钢企步入经营寒冰期
  • 上市房企“捞便宜”也考眼力
  • 天然纤维价格大涨 棉花粘胶板块最受益
  •  
    2010年5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8版:公司纵深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公司纵深
    高管增持势头盖过减持欲
    多公司提振股价上演“好事成双”
    资产交易公告
    ■公司简讯
    上市钢企步入经营寒冰期
    上市房企“捞便宜”也考眼力
    天然纤维价格大涨 棉花粘胶板块最受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市房企“捞便宜”也考眼力
    2010-05-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一蕙

      ⊙记者 赵一蕙 ○编辑 李小兵

      

      昨日宣布收购福州滨江房地产公司100%股权的阳光城涨幅超过5%,续写多日上涨的势头。1.45亿元,相对净资产无溢价的收购无疑是最大的“卖点”。在房地产市场面临又一轮严厉调控之时,是否会有更多的小规模房企会“割肉”抛售项目?阳光城这次收购因此引发更多关注。

      此次被收购的滨江房地产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净资产为1.45亿元,这一价格也是阳光城的收购价格。据阳光城相关人士称,该公司的股东以前没有开发经验,调控出台后,由于评估自己的资金和能力不够而决定退出。

      但是,若非调控,平价收购在房地产调控之前确是一件罕见的事。以今年1月为例,信达地产向沈阳穗港房地产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三名股东收购其100%股权,上市公司收购价格相对净资产溢价率为40%;同月,S前锋对四川一房地产公司的部分股权收购也有一定溢价。

      放弃收购近来也成为一种选择。4月14日,H股公司上海复地称,拟以3.28亿元收购上海长广公司全部权益,该公司持有位于上海市荣华东道86-90号的房地产项目,总面积约1.561万平方米。但是,该公司在2010年2月底的权益持有人所占的资产净值仅为44万元。可公司在5月6日披露,基于尽职调查结果的缘故而终止本次收购。或许随着房地产调控展开,使得上市企业的态度更为谨慎。

      除此之外,一些规模有限的房地产项目持有者并不愿意全部“放手”,而是进行“联手合作”,上市公司得以加入“分羹”。今年5月3日,于香港上市的水务地产集团宣布,将以不超过8700万元收购一企业60%股权,该企业主要拥有一杭州房地产公司100%股权,而水务地产集团此举主要是看中了该杭州公司拥有杭州市余杭区以规划的中央商务区的一则地块,总建面降超过10.8万平方米。其实,这一做法与房地产市场上的“合作拿地”较为类似,购地时不少实力有限的开发企业依靠这种方法获得土地储备,尽管并不能“利润独享”,但却有助于提高成功率。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此轮房地产调控的加剧,一些规模有限或缺乏开发经验的公司以低价或平价转手项目的情况将逐步出现,但上市房企“捡便宜”也要多思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