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信息披露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裸卖空禁令乃削足适履
  • 小心:内外新因素在助推微型滞胀
  • 效率最大化
    能以扼杀人性为代价吗?
  • 快来排队:白天100,晚上150!
  • 属于万千小人物的世博会
  • 传统工具捉襟见肘 财政政策创新迫在眉睫
  •  
    2010年5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裸卖空禁令乃削足适履
    小心:内外新因素在助推微型滞胀
    效率最大化
    能以扼杀人性为代价吗?
    快来排队:白天100,晚上150!
    属于万千小人物的世博会
    传统工具捉襟见肘 财政政策创新迫在眉睫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小心:内外新因素在助推微型滞胀
    2010-05-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傅 勇

      有更多证据显示,微型滞胀实际上已经发生。但值得强调的是,物价的上升和经济增速的回落,都是相对微弱的,现在还看不到出现巨大风险的可能性,通货膨胀总体上也会在可控范围之内。经济增速的下降和物价的上涨看起来有冲突,其实不难理解。一般物价的上涨通常滞后于实体经济活动水平。经济增速的下降最终将减少半年滞后的物价上涨压力。

      傅 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周三悉数上调了金砖四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中国2010年GDP增速从前次预估的10.2%上调至11.1%,预计2011年增长9.7%。这是一个相当乐观的预期。与此同时,更多的机构和经济学家正在微幅下调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速,包括笔者在内。笔者在半月前的专栏中曾预警微型滞胀的到来。现在看来,有更多的证据显示,微型滞胀实际上已经发生。但值得强调的是,物价的上升和经济增速的回落,都是相对微弱的,现在还看不到出现巨大风险的可能性。

      以目前的态势看,欧洲债务危机不足以造成全球实体经济的二次探底。与私人部门的债务危机相比,政府债务危机会得到更为合理的处置,其对经济增长的冲击基本上还是间接性的,因为至少从短期看,创造财富的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但政府债务危机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消化,这意味着其负面影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当私人企业出现违约时,股价会急剧下跌,甚至会破产重组,其风险释放集中而彻底。这一过程通常不会在主权国家出现,政府会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温和通胀来缓慢消化债务问题。

      欧债危机也显示,全球经济远没有出现确定性复苏,经济金融的深层次风险还有待释放和出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曾说过,在经济情况良好时,国家财政应努力增加盈余或缩减赤字,以便为经济衰退时期创造足够的财政刺激空间。这的确是很重要的一点。只是发生债务危机的国家,甚至在危机之前,经济基本面就不尽如人意,财政状况一直不容乐观,金融危机期间,随着财政刺激政策的出台,债台进一步水涨船高。

      与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相比,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更为间接。但因为欧洲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今年一季度的出口总量已经达到危机之前的水平,但看起来很难再进一步增长了。相比之下,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将更多地以进口大国的面目出现。这意味着贸易顺差将不可避免地从危机之前的高位回落。

      尽管出现了新的外部冲击,国内政策面趋紧的步伐不会明显放缓,这会使得中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实际上,政策面政策正在逐步清理大规模刺激计划所造成的许多并发问题。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速从年初以来已有明显下降。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的整顿力度巨大。在各地方版本中,房地产政策虽未见逐级加码,但国家控制地产过热的决心还没有动摇迹象。日前,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土地增值税应从严征收。由此看来,即便国际经济出现了新变化,政策面也不大可能重新转为过度宽松。

      在今年后三个季度,经济增速会出现小幅回落,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压力有可能继续增加。当前,发改委等部门已经开始调控部分农产品过快上涨的价格,这些调控将会对平抑CPI上涨产生一定的效果,但也表明了部分商品价格涨幅已经超过可接受程度。部分价格的上涨还容易控制,一旦商品价格出现普遍上涨,价格管控的效率将会下降。

      物价出现更大范围上涨是有可能的。天气因素是物价上涨的重要不确定因素之一,近期绿豆、黑豆、棉花等价格上涨,均能找到产量下降的原因。随着春麦收割夏稻下地的“双抢”季节的到来,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将会加大。

      然而,从更深层次讲,物价上行的压力还是来自货币的较快发行。物价上涨和货币发行不是随时随地一一对应的,但长期看来,货币的较快增长总会对物价上涨带来压力。两者的关系有一定的时滞。中国货币政策在2008年10月以后大幅放松,但通胀压力一年多以后才逐渐显现。货币供应最初造成了资产价格的较快上涨,而没有直接流入实体经济和商品市场。随着产能缺口的消失,物价压力才逐步加大。还应该注意的是,由于资产价格一段时间以来,有了明显的下跌,不少资金脱离资产部门,而金融实体经济,流动性在国民经济分布结构的变化,也将加大一般物价上涨的压力。

      经济增速的下降和物价的上涨看起来有冲突,但其实不难理解。一般物价的上涨通常滞后于实体经济活动水平。经济增速的下降最终将减少半年滞后的物价上涨压力。总体而言,经济增速以及资产价格的回调是合理的,此前,经济过热的苗头已经出现,适度降温,有利于经济更加平稳地增长。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适度下滑,笔者更多的是担忧物价波动。但即便如此,通货膨胀总体上也会在可控范围之内。环视宇内,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依然令人羡慕。

      总体而言,今年以来的一组宏观经济的数据是无可挑剔的,但这并不能代表一切。在中国经济相对平稳的状况之下,隐含着诸多问题和矛盾。笔者以为,当前的经济环境能够承受一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资源价格体制改革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通胀压力,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也会降低经济增速,但从宏观经济的角度,这些影响应该还是可控的。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宏观经济观察研究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