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着眼风险可控
⊙记者 邹靓 ○编辑 陈羽
6月,政府融资平台的解包还原工作到了中国银监会设定的年中分界线。按计划,商业银行本月底就该结束自查,6月则加紧清理。从业界反馈的情况来看,持续了两个多月的自查工作已取得阶段性的进展,“问题贷款”逐一浮出水面并得到了初步解决。
市场曾一度担忧,宏观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将导致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升级,届时,将是一场由金融为源头的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然而,随着各类贷款隐患被分解清查,所谓的系统性风险似乎正走向有序。分析人士认为,宏观稳定的关键并不在杜绝风险而在风险可控,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应当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不宜妖魔化。
6月为清理月
3月初,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受到发改委、财政部、央行三部委积极回应。随后,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作出积极部署,要求商业银行对3月底前投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逐包打开、逐笔核对、重新评估、整改保全,6月底前完成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授信业务的全面自查清理。
按照计划,5月底之前商业银行需初步完成解包还原工作。在各地银监局的监督指导下,商业银行按照“解包还原,重新立据;风险分类,保全有力;加强协作,整体评估”的原则,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贷款逐笔开展风险排查,不少银行还专门成立了政府融资平台企业风险防控小组。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层表示,该行将重点放在了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的风险排查上。“项目贷款重点审核报批手续、环评结果、用地审批、项目资本金到位、银行内部审批及担保落实等情况;对流动资金贷款,重点审核贷款资金实际用途、银行内部审批及担保落实等情况。”
据兴业银行上海分行风险防控小组相关人士透露,该行根据排查结果,已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风险进行分类,“对拟维持和压缩授信的企业,采取加强还贷资金监管、增加还贷资金来源、置换优质项目、增强担保条件或回收部分贷款等措施;对拟退出企业,采用提前回收或到期回收方式退出,并明确退出时间安排”。
记者从上海地区工商银行、广发银行、浙商银行等商业银行上报的自查材料中发现,商业银行针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纷纷采取贷款全流程管理,从贷款申请、贷款调查审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四个方面着手强调“一对一”信贷资产管理。
系统性风险有多大
中国银监会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2010年一季度的银行新增贷款,仍有40%流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虽然地方政府负债总体仍在可控范围内,“短期风险不大”已基本获得市场认同。但是,“随着欧美经济复苏再起周折,国内经济是否将受此拖累而二次探底不得而知。庞大的政府融资平台累积下的巨额政府负债,或许将在某个实点引爆风险,未知的只是谁会是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一地方银监部门资深研究人士这样评价。
在他看来,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在未来3-5年内,对商业银行来说将是比房地产风险更为严峻的挑战。目前能做的,是将存量进行充分梳理,尽可能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是,从前的政府融资平台是一个政府几个平台混着来,给一个总授信额度,互相之间再调配;现在不仅仅平台和平台之间要划清界限,项目和项目之间也要划清界限。尤其要重点审查还款来源是否充足,资金用途是否合规。”
风险排查进行时,政府融资平台如何退出的问题已经进入众多研究人士的视野。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多为长期贷款,按惯例并非一次性还款,风险将被逐年分散,因此并不会出现风险集中爆发。过程中,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将有提高,偿付能力也会不断增强,现在不必将这个问题过分妖魔化。
“问题总在发展和变化之中,只要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可控,甚至并不存在风险隐患,那么大可不必言退。关键是,必须时刻将风险掌握在可控环境中。”一监管部门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