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广告
  • 4:财经新闻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市场趋势
  • 9:开市大吉
  • 10:信息披露
  • 11:圆桌
  • 12:广告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QFII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版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实战
  • A16:基金·对话
  • 立足产业研究 前瞻性确定投资方向
  • 黄小坚:坚决不做自己看不懂的股票
  •  
    2010年5月31日   按日期查找
    A16版:基金·对话 上一版
     
     
     
       | A16版:基金·对话
    立足产业研究 前瞻性确定投资方向
    黄小坚:坚决不做自己看不懂的股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立足产业研究 前瞻性确定投资方向
    2010-05-3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晓婧

    ——对话信诚基金投资总监黄小坚

      两年多的磨砺,黄小坚带领的信诚基金投研团队日渐成熟。截至上周五,信诚四季红在同类偏股型基金中位列第二名,信诚盛世蓝筹股票在标准股票型基金中位列第五名,此外,信诚中小盘和信诚优胜精选业绩表现均十分亮眼。

      弱市当道,作为中小基金公司,信诚基金凭借什么因素脱颖而出?在市场急速下跌后,又将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以中观产业研究见长的信诚基金,如何把握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前瞻性、战略性看好哪些行业?本周《基金周刊》就上述问题与信诚基金投资总监黄小坚展开对话。

      ⊙本报记者 吴晓婧

      顺势而为“调结构”

      《基金周刊》:此轮市场下跌以来,信诚基金整体表现出很强的抗跌性,业绩名列前茅,其中原因何在?

      黄小坚:今年公司业绩比较好,主要得益于我们较好的行业配置和个股选择。其次,我们认为“调结构”应该是取代之前依靠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为依靠消费和科技创新来拉动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顺势而为,将主要的资产配置放到了受益于“调结构”的方向上。

      考虑到周期性股票同时面临政策和业绩的双重压力,自去年底我们开始逐步减持,并将主要的资产配置放在消费、医药和科技股(TMT)等行业上。从企业的盈利来看,也符合我们的预期,消费、TMT和医药类等企业盈利不断出现超预期的情况。目前来看,今年的超额收益的主要来自行业和个股的选择。

      《基金周刊》:考虑到中国经济转型的长期影响,您认为如何前瞻性的确定相应投资方向?战略性看好哪些行业?

      黄小坚:中国经济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靠消费、新技术等来拉动经济增长也不会一蹴而就。如何前瞻性确定投资方向,关键问题是能够找到持续增长的公司,此外,还要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买入。市场调整的时候,就给予了投资者在合适的价位买入好的公司的机会。

      寻找高成长性公司的方向没错,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找到,这取决于两点,首先要具备独特眼光,能发现这类企业;此外,还必须密切跟踪企业以及所处产业的变化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

      并不是“新”行业就能成长出大企业,而是只有潜在容量很大的“新”行业才有可能诞生重量级的大企业。

      《基金周刊》:近期市场其实呈现出结构性熊市和结构性牛市想结合的特征,一些新兴产业类上市公司在弱市中股价反而创出了新高,怎么看?

      黄小坚:这其实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投资者都希望能够在新兴产业中挑选出持续成长和估值合理的公司。目前这个时点其实已经出现了部分估值比较合理的品种。消费、医药、新技术等都是处于发展的初期,有相当部分股票值得长期持有。

      中国产业调整的趋势还在继续,政策在引导企业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在节能、消费领域中,政策的引导性也在加强,产业升级也在向这些方向倾斜,这种过程不可能一年就结束了,会有3到5年的周期。

      

      寻找被错杀品种

      《基金周刊》:对于这波市场急速的下跌,您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黄小坚:房地产政策出台之后,市场由原来对经济相对乐观的预期转向为对于经济增长的担忧,开始担心经济增长的二次探底,这是导致市场这波急速下跌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希腊和西班牙事件致使欧洲市场偏弱,从而导致欧元走弱美元走强,同时也导致商品的价格全线往下,全球流动性向美元集中,避险资金涌入美元。这也就意味着其他市场的流动性开始收缩,导致全球资本市场下跌。

      《基金周刊》:那么您的判断呢?市场是不是过分担忧了?

      黄小坚:对于“经济二次探底论”,我认为没有那么悲观。虽然出台了较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政府已经开始拉动经济适用房和安居房的投资,相对而言会冲抵商品房投资下降的压力。未来经济的增长不会出现急速的下滑,经济增长不会急速下滑、恶化,并不会出现经济增长的拐点。

      《基金周刊》:对于近期产业资本频频出手怎么看?是否意味着市场已经开始筑底?

      黄小坚:从产业资本而言,可能更加关注重置成本,看到企业的内在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一些企业已经进入其价值区间。但是并不能据此判断产业资本出手就到了市场的底部。曾经也出现过上市公司重置成本远高于股价的情况。市场并不一定就按照产业资本的规律运作。

      当然,产业资本频频出手需要特别关注,首先要看其增持的原因,还需要确定上市公司股价是不是确实进入了价值区域。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股票进入价值区域后,股价还是会继续下跌,这个时候还需要忍一忍,但是会给予很大的关注。

      《基金周刊》:那么在您看来未来一、两个季度内,市场将会呈现出怎样的态势?影响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黄小坚:总体上来,相对前期的高增长,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一些。此外,基于通胀预期,货币政策也会逐渐收紧。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仍然会震荡偏弱。虽然目前这个点位已经到了价值中枢,还会有很多的反复,但不会出现2008年恐慌性的下跌。未来影响市场的走势的主要因素还是在于调控政策以及对于政策的预期。

      《基金周刊》:市场大跌之后系统性风险已经有所下降,最近采取怎样的投资策略?

      黄小坚:市场跌下来正是寻找被市场“错杀”品种的时机,近期会更加忙碌的去寻找好的股票。我们并不担心市场下跌,市场的下跌才能以更合理的价格买入好股票。

      

      “重构”投研团队

      《基金周刊》:最近2年多信诚基金整体投研水平整体大幅提升,作为投研团队的构建者,在您看来主要原因是什么?

      黄小坚:2007年底,我来公司后,在投研团队的建设上下了很大工夫,我们的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是由研究员逐步培养出来的。现在我们旗下基金整体业绩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排名,在业内都是靠前的。

      年轻的基金经理刚开始会有经验不足的问题,但由于年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投资框架,如果能够建立起正确的投资逻辑和方法,就会获得好的产出。我们新招的研究员,基本上在半年后就能融入整个团队,并创造出业绩。这就意味着很多东西已经固化到了研究框架、研究体系上,形成了一种有效的投研文化。

      我在团队里经常讲,“快慢不是特别重要,最重要的跑对方向。”给予团队一个正确的投研方法是最重要的,我们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都非常年轻,相信随着他们的逐渐成熟应该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基金周刊》:作为中小公司,信诚的薪水并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为什么能够保持较高的人员稳定性?

      黄小坚:我们的收入的确不是很高,但稳定性不错,而且还能以比较低的成本寻找到好的研究员。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投研团队的文化好,人际关系特别简单,能够去除一些低级别的损耗。此外,我们工作氛围轻松,但又积极向上。大家能够获得比较充裕的自由度,具备很大的工作弹性,我们只是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在考核上给予约束。

      此外,我们对中观的产业研究较为深入,对行业跟踪非常紧密,建立了一整套产业研究模型,去把握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正是依靠这套系统,在今年的投资中,及时规避了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的行业,抓住了消费、节能及科技创新等行业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从产业角度进行研究,我们能够将相对有限的研究资源配置到好的产业上去,花时间去研究、跟踪,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获得更高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