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在市场困顿的时候,却有不少的基金公司刮起了限购之风。
上周三,嘉实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其旗下今年业绩最好的嘉实主题精选基金,将暂停申购及转入。从6月起,仅在每月第9个工作日开放申购,同时限定当日申购金额总量不超过5亿元。嘉实基金称,限购原因是因为嘉实主题基金近期申购踊跃,基金规模迅速增长。为保障全体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兼顾基金的有效运作。
事实上,今年以来暂停申购的基金不断。最近一个月已经先后有7只偏股型基金暂停申购或大额申购。包括华夏平稳增长、华夏蓝筹核心暂停申购,华夏成长(前端)、华夏优势增长有申购限制。此外大摩领先优势、金元比联成长动力也先后限制大额申购。总体上看,其中主要是今年以来业绩相对领先的基金。当然,也包括把暂停申购开放技术把握得非常纯熟的华夏基金。根据初步统计,该公司目前大部分基金处于暂停或限制申购之列。
但不管怎样,在基金业绩出色的时候,不大肆扩募、相反进行限制申购,对于基金行业来说是非常罕见的现象了。尤其是,因为“使得基金有效运作,限制规模迅速增长”而关闭。上述措施,如果确实是为了“控规模保业绩”,对于基金投资人来说,完全是负责任的措施,值得大加表扬。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有些成风的限购令,其中不乏个别基金公司有意识采用“饥饿营销”的策略,刺激投资者购买股票基金情绪的意图。事实上,通过限制部分绩优基金的供应,然后诱导操控基金投资者申购情绪的做法,在过去一年中屡见不鲜。
比如,逐个的关闭同类型基金,然后逐级打开申购,引发投资者此刻不买,过期不候的恐慌购买。或是有意识地关闭相当数量基金,而针对个别基金进行大剂量的营销推荐。抑或事先放风“某基金销量有限”,督促渠道大规模申购等等。都是同类的“心理战”招数。上述策略,虽不能说必定对投资者利益有确定性的损害,但确实也算不上“正大光明”的营销策略,而更多的算是“营销术”之流。
但不管怎样,从不顾一切的扩募,涸泽而渔式的营销,到兼顾业绩和品牌,限购令总还是一个行业的进步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