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上之事常常不能两全,最先引领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二战后初期作为世界工厂的美国为什么都走上了产业空心化道路?其中有着深刻的逻辑。奥巴马的“国家出口计划”雄心勃勃,“商业外交战略”多管齐下,但是,既要市场经济,又要维持金融霸权,还想维持制造业地位,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我们现在应争取充分利用它可能带来的机遇。
面对余波未尽的全球经济金融危机,面对资产市场泡沫业已重新膨胀而实体经济部门复苏远远滞后的局面,奥巴马把赌注押到了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上面,不过方向与他对中国的要求恰好相反:更多地依靠出口带动制造业和整个经济增长。根据3月公布的出口倍增计划,美国要在五年内将出口提高一倍,创造200万个就业机会,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大幅提高出口企业尤其中小出口企业的贸易融资。去年,美国进出口银行发放贸易贷款21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50%。根据“国家出口计划”,白宫将继续提高进出口银行的贸易融资,其中包括每年20亿美元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增贸易贷款。
——提供“一站式”出口促进服务。奥巴马已签署行政令,成立由国务院、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贸易代表处、小企业署和进出口银行等部门领导人组成的“出口促进内阁”,这些部门将在半年内向总统提交使用公私合营方式帮助出口企业打开新市场的具体计划,综合整理后作为“国家出口计划”战略对外发布。国务卿希拉里正在推动“商业外交战略”,要求美国所有驻外使馆创设高级访客业务联络员,以扩大对驻在国的出口机会;商务部长骆家辉也忙着向美国所有涉外高级官员发布关于促进出口的指导性建议。
——通过推动多边、双边和区域经贸谈判,更严格执行贸易法律,确保美国公司可以自由、公平地进入海外市场。为此,奥巴马提出要改革美国出口管制体系,希望更好地兼顾以下双重目标:控制美国核心技术出口以确保美国安全,同时加强美国关键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不少人担心,美国更依靠制造业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可能对中国这个头号出口大国造成冲击。然而,从美国全球政治经济地位、从美国产业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上考察,就可以发现,正如一国石油产业大发展往往导致其制造业凋敝的“荷兰病”一样,美国的金融霸权同样将抑制其制造业发展潜力。
上世纪七十年代,北海发现规模可观的油气田,昔日的能源进口国荷兰一跃而成天然气出口大国,安稳度过了两次石油危机的惊涛骇浪。然而,没过多久,沉浸在天然气出口收入滚滚而来亢奋之中的荷兰人就不无尴尬地发现,他们长久以来引为自豪的制造业陷入了萧条。而且,越是扩大天然气生产,制造业就越萧条,天然气收入增长和出口制造业发展两者似乎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由此,国际经济学中诞生了一个名词——“荷兰病”(Dutch Disease)。无独有偶,英国、挪威、澳大利亚、墨西哥……凡大规模开发新发现自然资源的国家,无一能幸免于“荷兰病”的侵袭。
即使在一国之内的地区经济发展中,也不难找到“荷兰病”的案例。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98%的土地下有煤炭矿藏,在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中,主要依靠煤炭采掘和下游的电力等行业,鄂尔多斯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以至于鄂尔多斯这个100万人口的地级市竟有600亿元民间剩余资本,规模在全国屈指可数,但其原有的羊绒衫等制造业则大受打击,以至于身为中国羊绒业代表的鄂尔多斯集团也不得不一方面费尽心力维持已有的羊绒产业,另一方面利用从事羊绒产业所赢得的品牌获取资本,大规模进入煤炭、冶金等产业。
“荷兰病”是通过两个机制发作的:
石油收入对非石油产业的第一个打击通过汇率机制传递。石油出口收入增长,伴随着巨额石油美元的流入,石油出口国本币汇率日趋坚挺。无形之中,石油出口国非石油产品价格即使以本币标价没有上涨,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标价也上涨了,而进口产品以本币标价却跌价了。汇率变动打击国产货价格竞争力,客户倾向于多买外国货,少买石油出口国产品。
夺取劳动力(特别是高素质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是石油业给予非石油产业的第二个打击。由于有能力提供较高的工资,出口石油部门吸引的高素质劳动力之多,不成比例; 由于利润率较高,有能力支付较高利息、红利,石油部门得以吸收较多贷款、投资,石油业以非石油产业的停滞为代价实现了自身的扩张。波兰裔经济学家雷布任斯基以简练的经济学语言将这一机制概括为:具有扩张潜力的部门动员生产要素的竞争力胜过其他部门。这就是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雷布任斯基定理。
金融霸权是美国经济霸权的最高体现,但看过“荷兰病”,回头审视美国金融霸权,同样可以发现类似的抑制制造业机制:由于掌握着金融霸权,美国金融业能提供高得多的薪酬和利润,进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金融业而非制造业;由于掌握着金融霸权,每到暴发全球性危机之时,全球市场上就会出现“逃向美元”风潮,美元也就在一次又一次走弱之后一次又一次恢复走强。最先引领工业革命的大英帝国、二战后初期作为世界工厂的美国为什么都走上了产业空心化道路?其中有着深刻的逻辑。
世上之事常常不能两全,又要市场经济,又要维持金融霸权,还想维持制造业地位,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们又何须对奥巴马的“国家出口计划”太过忧心忡忡?还不如充分利用它可能带来的机遇。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