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公司融资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资金·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欧元危机为人民币汇改提供意外机遇
  • 创业板指数今挂牌
    将凸显独立运行特征
  • 央行、银监会:严格审核高耗能企业融资申请
  • 轮胎翻新有望领跑再制造产业
  • 证监会:初步判断“股民资料”泄露报道失实
  • 11部门打响“发令枪”
    再制造产业将步入快车道
  •  
    2010年6月1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欧元危机为人民币汇改提供意外机遇
    创业板指数今挂牌
    将凸显独立运行特征
    央行、银监会:严格审核高耗能企业融资申请
    轮胎翻新有望领跑再制造产业
    证监会:初步判断“股民资料”泄露报道失实
    11部门打响“发令枪”
    再制造产业将步入快车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11部门打响“发令枪”
    再制造产业将步入快车道
    2010-06-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雁争 秦菲菲 ○编辑 刘玉凤

      发改委等11部门31日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汽车零部件以及工程机械、机床等列为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业内人士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再制造产业发展技术和条件已成熟,将因政策的扶持步入快车道。

      ⊙记者 李雁争 秦菲菲 ○编辑 刘玉凤

      将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

      《意见》提出,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消除制度瓶颈,以推进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为重点的同时,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范围扩大到传动轴、压缩机、机油泵、水泵等部件。同时,继续推进大型旧轮胎翻新。

      为完善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意见》指出,将制定发布《再制造产品目录》,研究对列入目录的再制造产品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再制造提供信贷、担保等投融资服务。循环经济专项资金要将再制造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项目作为支持重点,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鼓励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优先采用再制造产品。

      11部门表示,我国将把提高再制造技术水平、扩大再制造应用领域、培育再制造示范企业、规范旧件回收体系、开拓国内外市场作为主要任务。相关部门将制订通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尽快修订《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适当取消对报废汽车“五大总成”强制回炉的限制;完善促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建立再制造监督管理制度,培养专业人才,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促进这一产业加快发展。

      市场需求将急剧放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表示,我国工业行业每年因腐蚀、磨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分别占到全年GDP的4.5%和5%,而发达国家两项加起来的损失在4.5%列5%区间内,“再制造业每年可为国家节约1550亿元”。

      实践证明,再制造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新品,而其成本仅为新品的1/4,节能达到60%以上,节材超过70%,最大限度地挖掘制造业产品的潜在价值,可让能源资源接近零浪费。而与此同时,再制造领域的市场需求也将急剧放大。徐滨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仅进口的设备就达到万亿元,这些设备即将陆续进入报废期。

      三类企业受益

      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郭国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很难准确估量再制造产业的市场规模。但是可以肯定,再制造符合当今节能环保的时代主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发展空间。

      美国2002年再制造产业的年产值为GDP的0.4%。我国2009年GDP预计达到33.5万亿元人民币,2010年有望达到37万亿元,2015年则有望达到48万亿元。

      因此郭国栋估算,如果我国2010年和2015年的再制造产业水平达到0.2%和0.4%,则再制造产业年产值将分别达到740亿元和1920亿元。

      郭国栋认为,再制造产业的技术和市场都已经成熟。从行业和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三类企业将因为再制造业的发展而受益。第一类是具有或未来可能具有再制造技术的企业;第二类是具有配套能力的零配件生产商;第三类是具有回收与销售渠道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