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A1:B基金周刊1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市场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专版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实战
  • A16:基金·对话
  • 节能环保:“哥本哈根承诺”背后的万亿机会
  • 谁掠走了基金的市场“话语权”
  •  
    2010年6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节能环保:“哥本哈根承诺”背后的万亿机会
    谁掠走了基金的市场“话语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谁掠走了基金的市场“话语权”
    2010-06-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基金的市场话语权,这个问题让很多人热心讨论:基金话语权少了,大股票炒不动了;基金的话语权少了,价值投资的成分也少了;基金话语权少了,基金业绩也不好了。一时间,基金话语权成为众矢之的,似乎基金是“家贫百事哀”,拥有的资金少了,所以,什么都不顺。

      基金的资金真的少了吗?基金话语权从何而来,又将何去何从?基金话语权旁落真的都是“钱少惹的祸”?本期基金周刊关注基金话语权和与之相关的基金业绩起伏。

      ⊙本报记者 周宏

      12% ,被低估的基金“力量”

      什么是基金话语权,很多人一言以蔽之,就是基金对市场的影响力。如果有个硬指标的话,多数研究机构愿意以基金持股市值占市场流通股市值的比例来概括。

      南方一家证券的研究报告结论称,2007年底,基金持股市值占沪深300指数流通市值比重达到33.52%的峰值,2009年底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将下降至12.65%,2010年底将下降到8.97%。咋一看,数字下落的非常惊人。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个数值可能有着不少的误读的成分。

      水分之一,过高估计了市场流通市值。从2007年底到2010年中,基金持股比例快速下降,其主因在于国内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伴随着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大批解禁”,沪深两市A股的流通市值从2009年初的5万亿左右,攀升至目前的14.7万亿(截至2010年6月4日数据)。

      但关键是,这14.7万亿的股票并非全部属于自由流通,比如,汇金持有的工中建三大银行的股份即属此列,中石化集团、宝钢集团持有的中石化、宝钢股份等也多数不属于可以自由流通的范畴。根据申万研究所的数据估计,若剔除大非,则A股实际的自由流通市值大幅降低至7万亿上下(截至2010年5月末数据)。因此,基金在A股市场的实际持股比例并没有一些研究报告所提示的那么低。

      水分之二,在于低估部分基金的资金实力,很明确的是,机构的实力不仅来自于A股的持股市值,更来自于其手持现金,2007年末,偏股基金的仓位高达86%以上,距离契约高点不足10个百分点。而2010年的今天,偏股基金只有不足平均75%的股票仓位,这一上一下又低估了基金的持股市值事下降了,手持现金并不见得少了那么多。

      水分之三,来自于基金季报和年报公布数据的滞后。根据相关统计规定,基金只有成立两个月以上,才会纳入定期报告的发布范畴,也就是说,基金的定期报告数字始终处于低估状态。(除非近两个月没有偏股基金发行),当然这样的低估在新基金发行下降的今天,其偏差正在缩小。

      因此,虽然基金持股在非流通股持续流通的环境下,但基金的实际实力并没有如市场想象中下跌的这么快,根据本报基金周刊估计,从2007年末至于2010年,基金持有的A股流通股和可投资现金,相对市场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从大约33~35%,下降至了18%~20%左右。

      

      市场话语权,旁落还是回归正常?

      那么,20%的持股市值比例到底是个很低的数字,还是相对正常的数字呢?全球水平可谓借鉴。

      从一些数据来看,作为单一的机构群体,本地公募基金20%的持股似乎并不算低。根据美国机构投资者报告(2008年)的统计数据,截至2006年末,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前1000家大公司的比例为61%。其中,养老保险占24%,保险公司占机构投资者近10%,再算上对冲基金和基金会的持股,美国公募基金当时持有市场股权的比例在25%以内。

      我国香港市场的比例也接近,根据港交所2002年的统计,海外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占香港市场37%,本地机构和海外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合计约六成。考虑到美国机构投资的比例完全可能复制到香港市场,实际公募基金的持股比例预计不会超过美国市场。

      而和中国类似的新兴市场——印度市场,其公募基金比例更小的可怜,相反大家族和私募基金占据主流。类似的市场还有韩国等。总体上,公募基金比例历史高峰期也都没有超过3成。

      从中国基金的历史情况来看,25%以上的市值占比,其实也是个非常罕见的短期现象。公募基金持有市值比例在25%以上,在A股实际上也只是区区6~7个月的光景——即2007年下半年,股市最火热的时候。

      相反,在2005年、2006年基金话语权空前强势的时候,公募基金持股市值的占比都不超过15%。无论“抱团取暖”的操作风格,还是基金倡导的“价值投资”、“消费升级”、“城镇化”等理念在市场上都是起领袖作用的。其时,从市场影响乃至从实际操作业绩看,公募基金在最风光的时候,并非其持股市值最高的时候。

      而真正的火爆时候,基金经理市场话语权并不是那么强大。一些基金经理曾经回忆,2007年所谓的市场影响力最强的时候,其时,市场已经趋于白热化。“任何消息、传闻,或是公司公告,都会导致个股的连续涨停。此时,资金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回顾当时的采访可以发现,大量的基金经理在描述市场时候运用的跟随趋势的语言,而即便路边的传闻、媒体上的股评报道也可以轻易激发市场热点。因此,这时很难说就是基金话语权的顶峰。

      而这股所谓的基金的黄金岁月在2009年1季度后,就已经迅速回落,统计数据显示,其时,基金持有的股票占市场的比例,已经迅速将到25%以下至今。

      可见,基金持股市值的占比下降和上升,并不是概括基金影响力的良好指标,而实际上,基金的持股市值占比也没有某些研究报告所称的如此恐怖,而只是回归一个历史平均水平。(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