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信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李小羽:寻求收益与风险平衡点
债券投资的本质是确定资金的价格,并从中获得投资回报。理想的投资始终是以最小风险获得最大收益,而现实的投资诠释的投资最高境界可能是权衡和取舍的艺术,以及决策下的有效行动和调整
——李小羽
⊙本报记者 马全胜
《基金周刊》:年初以来债券市场的涨幅已经相当可观,未来是否还值得继续关注?
李小羽: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描述当前大家的投资心态的话,“避险”很重要。 一方面,国家对房地产的调控使得投机炒房受到很大抑制,而且当前的调控还可能处于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初始阶段;另一方面,今年股票市场的大调整,使大量资金流向债券市场。因此,在“宽货币”格局不发生逆转,加息尚未真正到来的条件下,债券市场可能还会继续受到追捧。
《基金周刊》:未来影响债市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是哪些?
李小羽:首先,基本面因素对于债券市场还是相对有利的。目前欧洲债务危机还有蔓延的趋势,从而使得欧洲刺激政策退出的节奏可能会延缓一些;尽管美国的经济复苏比较显著,但总体上还处于比较低的利润水平。如果美国与欧洲这两大经济区域的消费水平都没有得到快速反弹,则会导致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拉动的力度降低;再加上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可能导致相关行业的投资增速降下来,从而使我国经济形成“前高后低”的增长格局。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央行在短期内继续维持一个低利率水平。因此,对于债券市场来说,是一个相对利好。
其次,最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有所回落,从而会降低通胀的压力;此外,根据农业部最新统计,农业的大丰收将会逐步缓解此前农产品价格局部上涨的态势。这两方面因素使得通胀水平将依然处于一个可控的水平,短期内降低了央行加息的预期。
然而,从中长期来看,尽管5月份CPI微幅向上已基本被市场充分预期,但还需要关注新的涨价因素,利率上涨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显的。预计未来宏观政策调整进入高度敏感期,货币政策相对前期继续从紧概率较大,市场的流动性拐点或将呈现,资金面因素对债市的推动将会逐步减弱,未来主导债市的基础可能会向政策面转变。
《基金周刊》:5月下旬以来出现的资金面紧张态势能否随着6、7两个月央行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高达七、八千亿规模而有所缓和?
李小羽:通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和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决心还是比较坚定的。今年以来,公开操作大概回笼资金1.5万亿,同期外汇占款大概在1万亿左右,净回笼约资金5000多亿。但目前市场普遍担心欧洲债务危机之后,世界经济会出现“二次探底”。预计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会更加灵活一些,力度和节奏方面会做一些调整。总体来说今年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还是比较充裕。
《基金周刊》:下半年债券市场的投资该如何布局?
李小羽:中期来看,无论是准备金率的上调还是信贷的严格控制,都将使货币乘数迅速下降,未来的资金面将逐步趋紧。预计下半年债券市场的机会可能主要在于:一是如果通胀预期变现,利率水平会升高,在利率水平不断提升的环境下,短期与中短期债券往往能够跟上利率的上涨,所以整体上绝对的收益率会上升;二是尽管现在信用债上涨幅度较大,但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信用风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