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融资:“抽血”还是“输血”?
(上接1版)从这个角度看,很多散户投资者是放弃了一次难得的投资机会。
因巨额信贷投放和监管要求提高,近期的银行融资需求具有一定的刚性,也正因此刚性和市场约束效应,很多银行在融资方案的设计中,对投资者利益给予了较为优厚的考虑。还拿中行转债举例,其转股溢价率和债券利息率的设定标准,在行情火爆的情况下是难以想象的。
还例如,以兴业银行18元的配股价格计算,其配股发行的市净率水平仅为1.52倍;传闻称,农行IPO的发行市净率也仅为1.6倍。这样的估值水平,比当初一些银行上市时2倍以上的PB优厚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视银行融资为投资机会还是扩容压力呢?答案应该是极为清楚的。
而且,上述较为优厚的发行条件和估值水平,正反映了多年来我国股市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市场约束的积极效应,说明投资者在与发行人的博弈中话语权得到了提高。既然是“胜利果实”,为何在摘取时却又恐慌踯躅了呢?
银行融资节奏存在控制
明眼人可以注意到,为呵护市场,从管理层到银行自身,对融资必要性和节奏均抱审慎态度。
早在3月末,国务院就在关于大型银行2010年补充资本请示的批复中明确,大型银行将按照“A股筹集一点、信贷约束一点、H股多解决一点、创新工具解决一点、老股东增加一点”的要求,进行再融资,为呵护市场定下基调。
资深研究人士也告诉我,管理层对银行融资的节奏和规模是严格控制的。尽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各方就注意到了银行融资的压力,但9个月以来,加上最近的中行、交行和兴业,也仅有6家银行融资,其中中信银行还是在银行间市场发债,可见并无“猛虎下山”之势。
同时,各家银行在融资方式的选择上也非常审慎。其间,既有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逐步建立起内部资本积累主导的资本补充机制,才能持续达到新监管标准”的表态,也有银行立足收益留存、向老股东配股、发行次级债或混合资本债、定向增发等立足内源性渠道、降低外部性、多元化、覆盖不同市场的审慎实践。另外,银行股东对于其融资也积极支持,例如交行配股,财政部掏钱;兴业配股,福建省财政厅掏钱等,都显示了大股东对市场负责的态度,以及对银行未来经营发展的信心。
投资者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经过上述分析,我认为,投资者面对银行融资,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所谓“大处着眼”,就是理解资本市场、银行业和国民经济这三者良性互动的关系,理性看待银行融资;所谓“小处着手”,就是把握住银行融资和板块低估过程中形成的投资机会,积极利用银行融资。
格林斯潘说,“只有把银行作为最大的政治,政治才有可能成为最大的财富之源。”不是都调侃说股市投资也要“讲政治”么?我想,这一思路对于当下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是有现实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