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新闻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1:开市大吉
  • 12:专版
  • 13: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私募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实战
  • A16:基金·对话
  • 基金投资亟需克服“三大不适应症”
  • 新能源汽车:老百姓身边的爆发性增长机会
  •  
    2010年6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基金·封面文章
    基金投资亟需克服“三大不适应症”
    新能源汽车:老百姓身边的爆发性增长机会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投资亟需克服“三大不适应症”
    2010-06-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漫画 高晓建

      “公募基金哪里去?”系列报道之五

      证券投资基金近几年的荣辱兴衰,始终被一个东西所引导——基金业绩。而其背后更关键的则是基金的投资能力。2006年、2007年,基金以市场的引领者而获得投资者大力追捧,出现了千亿资金求一份基金的奇迹。而到了2008年,市场的持续大跌,基金也未能幸免,转眼被气愤的唾沫所吞没。

      但到了2009年,一个全新的情况出现了,一部分投资者发现,基金没有如2003年或是2006年那样成为市场行情的引领者,更没有2005年中逆市扩张、引领主题的勇气。相反,很多基金成为跟随者,甚至接下了最后一棒。基金投资怎么了?基金整体的水平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这是很多投资者想问、也是本期基金周刊想问的。

      ⊙本报记者 周宏

      市场强大了

      把基金业绩问题抛给业界,得到的最多回答是——市场变了。市场的机构多了,市场的效率高了,市场的政策变化大了,市场的博弈主体多了,总之,市场变得强大了。

      一家大型基金的股票投资部总监曾经这样描述整个A股市场的变化,2001年的时候是,没有人看上市公司的业绩,业绩好的公司,有可能会在底部盘整1~2年,甚至错过一轮牛市,等待市场各方面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个股票身上后,再行启动。

      2003年的时候,市场内到处是好股票。调研到的有潜力的股票,可以回办公室,慢慢吞吞整理个深度研究报告,再上公司决策会,最后等到公司基金慢慢买入后,再走出行情。耽搁个3个月,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2006年以后,市场的效率开始提高,跟上市公司最熟、覆盖范围最广的大型研究所,变的格外吃香,好的公司如果遇到大型机构推荐,短短几天,就会有几个涨停板的表现。于是,逼着大量基金公司开始持续跟踪重点股票。月度订单跟踪,行业景气预判,深度研究成为基金研究团队获取超额收益的法宝。“再好的股票捂不上一个礼拜了。”

      而到了2010年的今天,整个市场已经变的高度敏感且复杂,一个短短的消息、一篇行业的报道,甚至一个政府高层的某一个相关讲话都会在市场上产生十足的效率。“很多时候,盯盘成为跟踪行业线索的好方法,市场的反应速度以分钟计。”基金经理总结到。

      市场效率的背后,则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增多,专业化人员的急速膨胀。从投资主体看,保险公司、QFII、大型私募基金和券商的资产管理部门,都先后搭建起了专业的投研团队,各个投资群体的能力开始接近。

      曾经以委托投资为主的大型保险公司,现在不少建立起了稳定和经验相对丰富的投研团队。曾经需要基金做投资顾问才能起步的很多大型外资投资机构,也早已设立了本地团队,并寻觅了诸多好手。3年前,往往是1、2条好汉撑下江山的私募机构,现在公然打出了旗号,要和公募争夺人才。甚至一直外行的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集团,都像模像样地开始设立团队,并用更灵活的激励手段招兵买马。

      2005年时,一家现在名满江湖的大型券商自营部门老总坦言,每个季度末,关注几家重点基金公司的持仓变化是他们研究线索的主要来源。而现在,研究季报的事情早就不干了。这一抓一放间,整个市场投资能力的“此消彼长”,显示的清清楚楚。

      而对已经丧失了绝对优势的基金投资团队来说,整体业绩不再“冠绝群雄”,也就不难理解了。(下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