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中国企业有多少创新空间
  • 清理各地平台债务宏观成本很高
  • 几乎每天都有基金经理离职
  • “主我”与“次我”——市场青铜法则系列之七
  • 为何各界对国内成品油定价争议这么大
  • 多赢才是真赢
  •  
    2010年6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中国企业有多少创新空间
    清理各地平台债务宏观成本很高
    几乎每天都有基金经理离职
    “主我”与“次我”——市场青铜法则系列之七
    为何各界对国内成品油定价争议这么大
    多赢才是真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主我”与“次我”——市场青铜法则系列之七
    2010-06-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孙 涤

      近来与几个“投资股票老手”朋友聊天,发现他们对自己该出手时太过于怕、该收手时又太过于贪造成的失误,大都懊恼不已。因此觉得,探寻一下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结构,对理解人们在市场青铜法则之下的“怪诞”行径,甚至控制自己避免做出“非理性”的决定,或许会很有帮助。

      其实,个人的决策是在其内在众多的“小自我”的角逐之下形成的。基于脑神经科学研究的突破,认知心理学证实,一个人的“自我”远远不是简单统一的整体,而是由许多个“小自我”组成。它们彼此相对独立,挟持着各自的资源和逻辑,追求各自的核心欲念,积极竞取脑的代表权,甚至“劫持整体的我”来扩张它自己。可以说,“我”处于“多头执政”的局面。

      例如,出于健康或美观的考虑,你意图减肥,并决定让偏好锻炼的小我来主导自己的行为;可一上餐桌,看到令胃口大开的美酒佳肴,主持食欲的小我便迅即抬头,把减肥的小我踢下台,硬是变成了你的代表。你的减肥计划于是分崩离析。又如戒烟,按理,追求健康的“小我”较好地代表着“我”的长期利益,却往往斗不过追求烟瘾满足的“小我”。烟瘾的小我所诉诸的理由是,吸烟酿成肺癌过程漫长,而且还不一定,而烟瘾却在当下!当下的欲念要比长远的欲念强烈得多。不过,要是医生告知某烟民,他X光胸片上的阴影很可能是癌变,戒烟就立马会变得容易得多。在时效上,戒烟和烟瘾两种欲念变得对称起来,当下病死的威胁足以驱除当下烟瘾满足的欲念。

      人工智能想设计出精良的电脑来模拟人脑的智慧,这里不妨反过来,用电脑的机制来解说人脑的实际运作:人脑加载着许多应用系统,每个应用系统有其特有的功能、目标、运算逻辑、信息库,等等,它们都积极谋求掌控整个系统,起码成为前台的主系统来占据主导地位。要说一个人有表里如一、前后一贯的“自我”——即他之所以为“他”的话,那是指他众多的应用系统有着相当稳定的轻重缓急的优先排序结构。然而,要一个人始终能够“一以贯之”,却是高度困难。

      局限于人脑的认知能力,重大但长远的利益会显得模糊,容易被琐屑的近期利益所掩蔽。这种例子在市场经济活动里比比皆是。例如,人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在经济理论模型里被假设为“理性的自利决策”,经常会遭到扭曲。理性的理财策略告诉我们,年轻时量入为出,尽早开始积蓄进行合理投资是有利的。它能让时间和复利为你服务,在你的劳力逐渐衰退接近退休时,积年的投资就能通过钱生钱来继续替你效力。然而年轻人很难充分感知它的真实重要性,在他们看来,退休是三四十年开外的事,遥远的“我”非常朦胧,简直就不是“我”,为什么要为之牺牲眼下的“我”的消费快乐呢?

      从另一个角度,人们也不容易充分理解通货膨胀对货币真实购买力的长期销蚀,以为只要自己的积蓄在银行账面存在着,就是安全的,从而片面夸大了投资理财的风险。你不妨做这样的比较,父母在1979年积蓄的1000元,而眼下的购买力最多才值120元,难道值得他们当初如此含辛茹苦吗?

      的确有所谓“情商”超群的人,他们的理性倾向高出平均水平。一个著名的案例是斯坦福大学在40年前所做的长程调研。实验要求孩子独立做出选择:给孩子一块非常好吃的糖,如果他能克制一段时间(譬如两小时)不吃,就可以有多得一块的奖励。孩子在没有其他人的小房间里,独自面对着那块糖,他将如何举措则被隐藏的摄像机记录下来。结果发现,能够克制自身短期欲念冲动的幼孩日后成功的几率(无论是高考的成绩,拒用毒品率,还是投资回报率),要高出屈从短期欲念冲动的人许多。

      天生的理性倾向固然是一个因素,但理性的行为是可以后天习得和塑造的。长期而有纪律的修炼,读好的书、参加高质量的培训、与有历练和智慧的人交流,都是有效的方法。

      本篇所要传达的信息,是要了解“理性”的局限。由于人脑“多头执政”的非理性结构,人类的理性行为远非水到渠成的事情,“理性”对主张形形色色欲念的诸多“小我”的统御因此就是一种脆弱的平衡,是一种颇为难得的德性。我们得明白这种限度。假如说,你志在减肥,就该回避应酬,免受美食的诱惑;你自问不是陶渊明,就先不要醉酒,否则难免乱性;如果你自问不具备赌徒性格,那就千万不要入局做短线炒作,否则迟早会被拔毛甚至剃了光头踢出局。

      现在我们知道,因为人脑原本就有着其“非理性”的结构,要长期坚持“理性”投资决不那么简单。如何才能达到巴菲特那样的理财境界,在别人过分畏缩时果决进取,在别人过分贪婪时反而审慎退让?怎样像巴菲特那样,有效协调“怕”和“贪”这两种相反的“小我”,把它们置于具有更高权威的“小我”的统御,相得益彰地协调配合,确实值得大家琢磨的大事情。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协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