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特别报道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首期募资20亿 国内首支文化产业基金登场
  • 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腰斩” 创投业还能亢奋多久
  • 中国PE机构投资人待扩容
    商业银行“秣马厉兵”欲掘金
  • 外资VC/PE去年在华投资锐降 消费行业喜获全球PE“追逐”
  •  
    2010年6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公司融资
    首期募资20亿 国内首支文化产业基金登场
    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腰斩” 创投业还能亢奋多久
    中国PE机构投资人待扩容
    商业银行“秣马厉兵”欲掘金
    外资VC/PE去年在华投资锐降 消费行业喜获全球PE“追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PE机构投资人待扩容
    商业银行“秣马厉兵”欲掘金
    2010-06-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叶勇 ○编辑 全泽源

      ⊙记者 叶勇 ○编辑 全泽源

      

      尽管近5年来中国股权投资基金(PE)迅猛发展,人民币基金异军突起,但是,国内PE行业缺乏成熟的有限合伙人(LP,即PE基金投资人)却是备受诟病的事实,如何发展壮大“LP军团”已引起业内重点关注,而手握重金的商业银行似乎颇有“野心”来修缮这一缺陷。

      

      国内LP来源薄弱

      尽管国外私募股权基金的LP多为银行、保险公司、退休基金及企业年金,而我国目前机构投资者投资股权基金仍受到较大限制。去年券商、信托等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涉足PE业务,不少券商获批成为直接投资业务的试点,但多限于券商自有资金的直接投资,而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范围也受到《保险法》的严格限制。刚刚受到国家发改委鼓励的地方养老金投资PE试点政策也显得比较遥远。

      而由于素来重视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的戴相龙执掌全国社保基金,因此近几年全国社保基基金已经投了中比基金、渤海产业基金、鼎晖、弘毅、绵阳产业基金、和谐成长基金共六支基金,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头号PE机构投资者。但是戴相龙也多次感叹,“社保这个LP当得太孤独。”中国LP军团远远未达到发达国家那样完备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手握巨量资金的商业银行无疑是最有望成为LP军团的主力军的机构。

      多位商业银行高层日前公开表达了对于投资PE的迫切心情。商业银行迫切期待率先突进,进入中国本土LP军团。此前,戴相龙也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态,希望政策能够在商业银行投资PE领域有所突破。

      

      商业银行备战

      据法律界人士介绍,囿于《商业银行法》对于商业银行投资范围的制约,商业银行还不能直接开展股权投资。工商银行通过其控股的工银香港成为阿里巴巴的投资者,可视为避开《商业银行法》的管辖曲线开展PE投资的先例。

      招商银行资产托管部总经理夏博辉认为,LP军团来源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养老金、主权基金、商业银行、捐赠基金。“私募股权基金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有效地填补了银行信贷与证券市场‘真空’,它的投资触角可延伸至企业孵化期,涵盖企业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等企业成长全过程,将成为仅次于企业银行贷款和公开上市发行的重要融资手段。商业银行在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招行行长马蔚华指出。

      就在6月中旬的中国国际企业融资洽谈会期间,招商银行与滨海国际(天津)股权交易所有限公司、软银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硅谷天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招行将为私募股权基金提供包括资金募集、基金托管、投资银行、现金管理、离岸金融等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而浦发银行则更进一步,为私募股权基金推出了“PE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包括PE融资支持方案、PE投资支持方案、PE投资后管理支持方案、PE投资退出方案以及PE托管支持方案。金融服务托管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浦发银行侧重点在于对私募融资的整条产品线的支持与对接。

      尽管银行参与PE业务有一些进展,但是上述业务总体来说尚处于私募股权投资业务的边缘,政策和法律不松绑,商业银行依然无法踏过不得投资PE基金这条红线,而投资PE基金,毫无疑问是商业银行最“眼馋”的领域。

      

      投资PE需求迫切

      浦发银行投资银行总部副总经理刘长江坦言,“人民币股权基金的募集困难非常大,中国没有成熟的LP投资人,中国的LP群体的确是处于发育阶段。我们应该积极地推动商业银行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的LP。”

      据其介绍,从国际上看,欧洲国家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中,商业银行资金要占15%左右,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股权基金中来源于商业银行的资金占12%左右,金融危机之后有所下降,但是也在6%左右。从过去十年来看,商业银行占股权基金的比例基本在3%到11%之间。“国际上商业银行资金部分用于股权基金是比较常见的做法,而我们国家是不允许的。”刘长江说。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商业银行手中控制了庞大的资金。刘长江表示,中国商业银行总资产是60万亿,而面对这么庞大的金融资产,商业银行运用资产的能力和范围非常薄弱,大约65%左右是贷款,20%左右存在人民银行,还有15%左右只能投资于银行间市场的固定收益产品。就是65%、20%和15%这么一个简单的投资组合比例。刘长江建议,可以让商业银行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进行LP投资,作为资产运用途径的一部分,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的确有这方面的迫切需求。

      

      风险与收益如何?

      让监管层担忧的是投资PE对于银行业系统风险的影响,但是,在刘长江看来,问题不大。“在商业银行的一般工商企业贷款当中,对商业银行这部分的风险权重是100%,而对股权投资这块权重是300%到400%,即使按照最高限400%计,那就意味着一般贷款的资本消耗是PE基金投资的4倍。因此,问题是股权投资能不能取得高于贷款利差4倍的收益,如果能够达到或者超过,这个账就是划算的。”他说。

      “而现在银行存贷利差差不多在3%,按照它的4倍计就是12%,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投资PE的年均收益率必须要高于12%,才会愿意做这个事情。但实际上可能还要高于这个数,从国外的数据看,在一些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长期投资年均收益率也在20%-30%之间,而我们还是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我相信在中国做股权投资的收益一定会高于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所以,从财务上讲,商业银行做这件事情也是划算的。”刘长江说。

      刘认为,目前主要的障碍就是《商业银行法》。监管层担心的是商业银行的风险,但是从财务上算这个风险是可控的,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法律问题。“如果商业银行资产有1%进来,60万亿资产的1%就是6000亿,足以对我国股权投资基金行业产生巨大推动,即使出现问题,这1%也不会对我国银行业造成伤筋动骨的影响。”

      在刘长江看来,股权基金近几年在国内发展很快,但是非常之弱小。从2009年数据看,商业银行贷款为9万多亿,直接融资大约1.8万亿,为前者20%左右,PE融资规模大约是2000亿以上,大约占直接融资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