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财经新闻
  • 9:观点·专栏
  • 10:专版
  • 11:专版
  • 12:公司
  • 13:市场
  • 14:市场趋势
  • 15:开市大吉
  • 1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版
  • A8: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0:基金·营销
  • A11:基金·海外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理财·热点
  • A15:理财·实战
  • A16:基金·对话
  • 赚小钱拼口碑 基金跑马圈地企业年金
  • 基金仓位再度下降
    六大公司四减两增
  •  
    2010年6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10版:基金·营销 上一版  下一版
     
     
     
       | A10版:基金·营销
    赚小钱拼口碑 基金跑马圈地企业年金
    基金仓位再度下降
    六大公司四减两增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赚小钱拼口碑 基金跑马圈地企业年金
    2010-06-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涂艳
      漫画 张晓建

      企业年金一直养在深闺,而作为非公募业务之一,今年以来迅速膨胀的规模让大小基金公司更是削尖脑袋争夺这块大蛋糕。而企业客户对管理业绩是否满意成为这笔生意延续的关键指标。

      ⊙本报记者 涂艳

      规模急速扩张

      据记者从权威部门拿到的数据显示,2010年1季度我国企业年金组合数量为1216个,资产规模达到了1871.7亿元,较2009年末分别增长了14%和15%,一季度整体收益为0.65%。基金公司作为最主要的投资管理人之一,正可谓“手握重金”。

      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正值青年,该制度始于2004年,而到2006年时才确立了包括华夏、南方、易方达、嘉实和招商等九家基金公司和4家保险公司在内的第一批投资管理人。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时,基金管理的企业年金数量仅为400亿元左右。1年多间,企业年金规模急速扩张,这也让基金公司纷纷加剧了这块蛋糕的争抢。

      “虽然目前企业年金的主体力量还是大型国企和实力较大的企业,但是国内企业数量不可估量,今后的年金市场将无比巨大。”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信息中心主任杨健介绍。

      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国内企业年金市场不但巨大,而且稳定性高,虽然目前投资管理人计提的管理费远低于公募基金,但在业内人士眼中,基金公司只是在“赚小钱,换大名声”而已。

      “由于企业年金属于基金公司私募业务,故没有排名和公示压力,但是业内都有口碑相传,客户对于哪家业绩好与坏都十分清楚,基金公司出于打拼市场的考虑更是不敢轻视投资业绩。”北京一位合资基金公司的机构部总监透露。

      比债不足比股有余

      企业年金的管理业绩表现得十分中规中矩,震荡市中尤为如此。

      据了解,2010年一季度,企业年金获得的整体收益率为0.65%。除了2家公司外,其余18家管理人均取得正收益。其中排名前五分别获得了2.65%,1.87%,1.72%,1.68%和1.49%的收益率。华夏基金、工银瑞信等公司继续出现在业绩前五的位置。

      相较于股票型基金,企业年金显然表现得稳健了许多,在市场调整初期仍将整体收益保持在了正值。而如果与债券型基金相比,企业年金业绩却有一定差距。

      “企业年金管理的基本要求就是不亏本,公司高层对此十分看重。如果哪家投资管理人业绩不佳甚至出现亏本,那么基本无望获得后续投入的年金。”杨健表示。

      除了前端的竞争,企业年金的管理业绩也成为持续占有市场的命脉。“企业年金其实更是一个长远的生意,后续资金的管理一般更注重前期投资管理人的业绩。前期合同一般也就签一两年,管不好很容易下课。”工银瑞信负责机构业务的一位负责人透露。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企业年金财产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及可转换债、债券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50%。其中,投资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

      而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另外最低20%的投资则是活期存款和央票等现金类工具。

      也就是说,目前企业年金的主要投资保值工具仍是银行存款和债券,由于企业年金有着比较严格的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要求,使得企业年金收益更为稳健。“一般来说,企业年金各管理人的业绩差距不会太大,因为企业年金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这和非公募业务的专户理财有典型区别。”杨健介绍。

      而主打稳健牌的企业年金显然在今年没有跑赢基金一对多。根据本报从渠道搜集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一对多产品业绩虽然分化明显,但由多家基金公司在银行、券商等不同渠道销售的34只一对多产品,截至4月23日,今年以来平均实现了5.46%的收益,远高于企业年金不到1%的整体收益。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企业年金业务尚不能给基金公司带来如公募般的丰厚利润,但是基于年金没有开放赎回压力,这块业务可以降低整个公司的业绩波动,在基金整体战略规划中有着积极作用。

      拼抢程度不输投行

      比起公募基金这个不愁嫁的闺女来说,企业年金可需让基金公司煞费苦心。发展初期,基金为了打拼市场不得不赚赚吆喝,在具体项目的拼抢上根本不亚于投行。

      据了解,目前实际存在企业年金业务量的基金公司仅有10家左右,而超过80%以上的企业年金管理规模被少数几家大公司掌握。

      正可谓看似宁静的表面总暗藏着波澜,即使在公募界实力不菲的大公司之间,关于企业年金的竞争也丝毫不省力。

      “企业年金都有招投标程序,而投资管理费的上限要求是不超过公募基金的80%,但是由于竞争太激烈,基金公司都会打价格战。”上述机构部总监透露。

      而由于企业年金的签约规模和最终定价都属于商业机密,各家之间的报价都成为秘密。“一般管理费要太高或太低都不易中标,太高的话企业付出的成本大,太低的话企业会认为公司没有动力打理好年金资产。”曾是企业年金资格评审委员的杨健介绍。

      一般来说,企业尤其是年金规模较大的央企,都将企业年金分派给多个管理人进行打理。由于企业年金的股票投资上限是20%,故不少企业采取将20%的资产交给2-3家基金公司,剩余资产交给几家保险公司的做法。

      由于这块业务涉及地方企业,要么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要么与地方银行合作搭桥,基金公司也只能放下架子。而对于在地方跑业务的企业年金市场人员来说,这个饭碗端起来不易,“虽然公司实力不菲,但也不免有谈了一年半载,最终没什么着落的,人家企业说不给你就不给你了。”北京这家基金公司的机构市场部人士感叹。

      作为基金公司近年来的非传统业务之一,更多的公司希望角逐这场蛋糕的分割。

      而对于一些实力较弱,管理能力欠佳的基金公司来说,跨入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的门槛都尚属艰难。而也有少数公司起步时更面临“有资格、没业务”的尴尬。

      “有些公司成立的时间还没一些企业年金成立的时间长呢,人家企业怎么可能放心交给你管呢。”上述总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