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蔡洪平:中国可通过购并
    打造国际一流投行
  • 深发展定向增发
    获证监会批复
  • 换个角度看新股发行(上接A1版)
  • 机构一线
  • 工行投“保”或变心 弃购太平改瞄金盛
  • 上半年57只新基金成立 本周发行热度骤退
  •  
    2010年6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市场·机构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市场·机构
    蔡洪平:中国可通过购并
    打造国际一流投行
    深发展定向增发
    获证监会批复
    换个角度看新股发行(上接A1版)
    机构一线
    工行投“保”或变心 弃购太平改瞄金盛
    上半年57只新基金成立 本周发行热度骤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换个角度看新股发行(上接A1版)
    2010-06-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换个角度看新股发行

      (上接A1版)而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明确表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股权和债券融资规模,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已成为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考量。

      在一个重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财富增长的市场里,新股发行似乎不应该是市场的不可承受之重,而是一个创造源头活水的契机。试想,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新企业上市,投资者又怎么从中发现新的投资机会,分享优质公司高速成长的果实呢?问题的焦点应该不在于企业要不要融资,而是企业本身的质地能否满足广大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事实上,作为价值投资的鼻祖,格雷厄姆早就提供了好公司的一个重要选择标准——便宜,只要一家公司的市场价值大大低于其内在价值,哪怕公司的质地比较普通,也不失为好的投资目标。而此后的费雪、巴菲特、芒格等人又增加了另外一条标准,那就是良好的成长性。这两条标准放在新股发行上也同样适用,只要价格足够便宜,只要公司具有足够的成长性,新股发行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就是一件好事情。

      我们回过头去看,2006年下半年,中国国航在A股市场IPO,当时也曾遭到不少质疑之声。国航某位高管甚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司的质地很不错,价格其实也不高,再低就是白菜价了。而事实证明,国航的上市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投资品种,在接下来的行情里,国航A股股价的涨幅超过了10倍。而一些国际大行当年投资中国国有银行海外发行的股票,许多也都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其实,以海外市场的经验看,面对新股发行,投资者关心的往往是公司质地如何?成长性怎么样?价格是否合理?而是否应该发行和何时发行,那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最终会由市场做出相对合理的评判,如果市场环境不行,或者价格过高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可,发型失败也是常有的事情。真正对普通投资者造成伤害的,往往不是企业融资本身,而是某些发行人在发行过程中所作的有意无意的误导甚至是虚假的陈述,因为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超出了市场自我调节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