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研发面临“突围”
薪资落差成最大“短板”
⊙记者 叶苗 ○编辑 梁伟
“期货研发既是生产力,又创造生产力,更是期货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说,在股指期货时代,期货业要想提高整体素质,必须从研发入手。
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正是因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期货业的“薪资短板”在证券业面前暴露无遗,两个行业普通研发人员的身价相差3-4倍。同时,券商、基金对于期货人才的需求也在增长,这导致期货公司虽然经历了上半年的飞速增长,却依然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要求高、待遇低”成了期货研发队伍的普遍现象,而这一短板的弥补目前来看尚需时日。
薪资落差问题日渐凸显
“我们新来的硕士研究员,基本的月薪在4000-6000元左右,”记者在调查某大型券商系期货公司中发现,该公司在行业中的规模、声誉都靠前,其给出的“价码”在行业中也处于中上水平,一般新来的研究员月薪也就在5000上下,而研究所所长的月薪也就是1万出头。
另一家发展速度较快的期货公司也透露,去年年底公司给研究员们一次加薪超过50%,不过目前各类福利、奖金加在一起,月薪也就在税前1万元左右。这在行业中也是处于领先水平,但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显提高。
对于更多的效益不佳的公司来说,其研发人员的待遇可能要再低一个档次,起薪3000元的公司也为数不少。
“在券商,新来的衍生品研究员大概年收入不会少于二三十万。”记者从一些券商的衍生品研发部门了解到,同样是研究股指期货和其他商品期货,一般成熟的三年以上的研究员,其税后年薪在40万左右,平均下来月薪超过3万,而新入门的年轻研究员年薪也至少在20万以上,研发部门的负责人则更高。
也就是说,尽管都是在衍生品领域做研发工作,但是证券业与期货业的薪资水平还是有明显的落差,其差距在3-4倍左右。而在股指期货上市出来以后,两个行业的通道已经“接轨”,并且证券业对衍生品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增大,这一落差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问题。
“我们的一些研究员,在期货公司做了半年一年就跳槽了,去做券商的有色金属、钢材分析师,做得还很不错,”一名研发主管表示,其实期货行业的研究员在能力上很不错,对产业链的了解也很深,经过在期货业的一番“锻炼”,就能得到证券业的垂青,去了券商基金后优势也很明显,当然在个人收入上也获得了很大突破。
收入问题暂难得以解决
“主要是我们提供的研发产品,还不能直接创造收益,”胡俞越表示,与期货公司不同,券商的报告是提供给机构的,能够给大机构带来收益,而目前期货研发还不能提供太多的增值服务。“这也就制约了期货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胡俞越说,尽管如此,期货公司还是应该加大投入,必须是要先投入才能有回报,而且收益的产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某大型券商系期货公司负责人表示,“要求高、待遇低”的问题解决,还是要看行业的发展,“期货行业的收益要跟上金融行业的水平,期货业才能成为人才聚集的行业,现在更多的人是看重期货行业的前景,”他说,目前期货公司的薪酬水准确实不具备对人才的吸引力。
另外,除了收入问题之外,随着股指期货的上市,期货业的研发也面临转型的压力,否则将会有被证券研发“边缘化”的趋势。“股指期货的研发服务对象,都是有极高水准的机构,对经济专业素养、产品设计能力、量化分析能力都有新的要求,”专家表示,过去的期货研究员无论什么知识结构,只要对产业、供需了解就可以做到不错,但在向金融期货的转型期,这显然还远远不够。
期货业研发队伍面临突围
尽管面临着不少问题,但是不少期货公司在研发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凡是发展好、行业地位稳固的公司,都有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研发队伍,”胡俞越说,像南华、永安、广发、国际、长城伟业等公司,都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研发力量。而对于券商系期货公司来说,则可以利用股东的研发能力,“借势发挥”。事实上,海通期货、国泰君安期货等在联合研究上也已经走在了前头。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国内最早设立研究所的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罗旭峰表示,随着金融期货推出之后,期货公司研究的角度、重心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公司在金融这块已经配备了近一半人的研究力量,在未来市场竞争格局当中,会随市场而动,把握更大的灵活度,以赢得更强的竞争力。
“我们认为券商的研发力量的确很强,但是我们这些年一直在跟着券商学。”罗旭峰表示,研究所的成长,一方面跟券商,另一方面也在跟国外大的研究机构学,“我们每年订阅大量的报告,估计有几十份各类的报告作为我们的参考。所以对某一产品数据的收集、研究的角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我们后续的研发力量的持续跟进和形成,这些方面我们都有独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