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见习记者 王春晖 记者 郑义 实习生 刘相华 ○编辑 邱江
破解发展新课题
黄河三角洲是国内首个被明确定位为“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发展区,“高效、生态”正是国家对该区域发展模式的核心定位。
但是,考虑到该区域内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探寻一条适合“黄三角”发展的“高效生态之路”,任务相当艰巨。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记者在滨州、东营两地采访时发现,这里的“高效生态”发展之路已渐次展开。
坐落在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是一个由黄河泥沙冲积而成的新城市,现在每年黄河还能给这里创造出1.5万亩的新土地。但这里也因海河交汇而造成土地盐碱化程度高,植被很难存活,大片的盐碱地成了不毛之地,困扰着东营的发展。
走“高效生态”之路,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先解决,但简单的造林方法在这里并不起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东营市在2007年成立了由农业、林业、水利三部门组成的三网绿化办公室,统一协调规划环境生态绿化工程。记者在东营境内的部分国道线上看到,路边的林带已经初步建成。三年来,“三网”绿化系统已经投入23.8亿元,造林72.4万亩,东营市规划再一个三年东营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5%以上。
东营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洪华向记者介绍,在产业结构调整上,东营在东营港-广利港之间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集约开发区和控制开发区,集中布局建设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高端产业区、黄河水城等“四大主体产业区”和“一城”,作为在东营“黄三角”建设的重点突破区域。
“黄三角”开发的另一主要城市滨州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出台了《滨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滨州市按照“高效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并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和产业布局,形成东西两条特色经济带和中部、南部、北部三大经济组团。并且依托北海新区,在1500平方公里区域内规划“十大园区”——国家级贝壳堤生态湿地保护区、鲁北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现代与牧业示范区、滨州临港产业园区、临港物流区、浅海滩涂开发和健康养殖区、现代渔港经济区、休闲观光旅游区、新能源科技研发示范区,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据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苗福峰介绍,滨州着力在三个方面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高效生态的发展要求: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努力打造国家级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粮棉生产基地、生态畜牧业基地和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重点做精做强纺织家纺服装产业集群、优化提升油化工和盐化工产业集群,做大装备制造业集群;三是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另外,滨州还专门出台了《滨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群和循环经济示范区。
高效、生态的区域定位,是“黄三角”开发一道必须破题的课题。
金融支持体系日益完善
当采访车驶入东营市区时,路边一块巨幅的“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广告牌显得格外扎眼。据东营市金融办证券与资本市场科闽庆胜科长介绍,除了产业基金外,组建黄河三角洲地方性银行、推动黄三角产权交易中心的设立等一系列计划也都已经提上日程。
在滨州,自2008年12月滨州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以来,滨州的小额贷款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现如今规模已经达到了7家,覆盖了全市6县1区,总注册资本达到了5.8亿元。而与此同时,设立村镇银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黄三角地区的金融业已经驶入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
“去年我们全市的存款余额达到了921.6亿,贷款余额达到了889.5亿元,存贷比达到96.5%,居全省第二。今年我们的目标是让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恒丰、华夏、民生、招商等多家股份制银行都已经开始着手落户滨州。”滨州市金融办主任王树丛颇有兴致地向记者介绍滨州银行的发展情况。
东营市金融办银行科科长庄会江向记者介绍,东营市将以东营市商业银行为基础,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增资扩股,设立黄河三角洲银行。
在金融创新方面,东营和滨州两地都不约而同地将组建黄河三角洲创业投资集团公司、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黄河三角洲地方性银行;推动设立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开展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工作;引进国内外股份制银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发展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作为了工作重点。
据闽庆胜介绍,在推动设立黄河三角洲产权交易中心方面,将开展国有资产、国企产权、知识产权和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适时开展排放权和碳交易业务。同时,按照国家规划要求,在流转土地使用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
滨州市则制定了到2015年成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担保公司,组建担保业协会,并原则上达到每个县区至少要有1家资本金在亿元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目标。同时还制定了到2015年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家;到2020年累计达到15家的目标。
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加大企业融资力度、扩宽企业融资渠道成为黄三角地区发展资本市场的重要方面。滨州市重点加强推动企业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动债券融资等方面的工作,今年实现了齐星铁塔、滨化股份和鲁丰股份的先后上市,融资32亿元。目前,滨州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1家,募集资金133亿元。滨州市金融办工作人员透露,今年下半年还将力争实现3家企业到境外上市。滨州还制定了到2015年上市公司数量累计达到22家、融资500亿元的发展目标。
东营市目前有境内外上市公司公司5家,辖区内的宝莫生物IPO申请6月18日上会。据东营市金融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今年辖区内还将有2家企业争取上市。此外,东营还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到天交所和新三板等场外交易市场挂牌交易。
新产业成就新未来
在黄三角的开发过程中有这样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们没有林立的烟囱、巨大的厂房,也没有轰隆隆的机器,但它们却引领着黄三角地区的发展方向,它们的兴与荣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与败。它们就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
在东营有一个处处鸟语花香、绿意盎然的“生态谷”,这便是一个集研发创新、孵化创业、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产业技术研发区。
这个坐落在东营经济开发区内的“生态谷”项目自2008年下半年正式动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1.5亿元,首期建设的4.2万平方米企业技术研发总部一期工程全面完工,10栋单体研发楼达到入驻条件,部分已经启用。园区目前已有22家企业的研发机构及部分海外博士创新团队签署入驻协议。东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的姜涛局长介绍,“生态谷”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实现入园研发机构达到30家以上、在孵企业100家以上。
在东营市发展规划中,东营经济开发区、胜利工业园和广饶海滨项目区共同构成了东营经济的高端产业区,2010年,这里将重点推进生态工业园、软件园和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强力突破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和新能源三大产业,加快推进高速火车轮、汽车整车及发动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新型功率半导体、太阳能光伏电池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区域高端产业龙头。
滨州市政府为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专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在滨州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新兴产业发展的意见》中,着重强调了滨州市八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船舶、节能环保、海洋工程装备和工业设计。
在扶持政策上,滨州市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财政投入。2010到2012年,每年市级财政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对开发的核心技术取得专利、成果实现产业化、市场前景好并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点支持。除此之外,还对新兴技术企业施行了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记者在滨州采访时,当地政府发改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刚刚结束对滨州的调研工作,其此次之行正是来滨州指导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情况。在建设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规划中,生态农业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滨州正是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特点和产业特色,突出高效生态和科技引领的理念,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伴随着黄三角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区域内的上市公司也纷纷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
滨化股份在40年的发展中已探索出一条高效的循环经济之路,到2009年,公司比2005年已累计实现产品节能量14万吨标准煤,完成“十一五”下发节能目标的2.5倍;烧碱综合能耗列全国同行首位,环氧丙烷综合能耗列全国第三位。排放上,每年比二级标准减排COD281吨,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292吨。而废渣被用作生产建筑标准砖,每年减少废渣排放36.8万吨,节省的土壤相当于每天节约一亩耕地。“我们的低碳经济已经在路上了,在低碳这条路上,未来也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公司董事长张忠正表示。
华鲁恒升则是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走好高效生态的发展之路。公司拟通过非公开发行建设60万吨醋酸项目,同时增加合成氨产能34.5万吨,预计将在2012年建成投产。项目完成以后,公司醋酸产能将达到80万吨,合成氨生产能力将增加到90万吨,公司基于先进粉煤浆气化技术的一体化优势将得以更为明显的体现。
区域内一批优秀的上市公司已成为实践节能减排、创新经营模式的先锋。
全面建设“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
记者的采访车沿着滨州、东营境内的高速公路和主干道一路驶来,随处可见新建的道路、建设中的港口、规划建设的铁路。
在山东省刚刚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中,在基础设施方面制定了这样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达到8000万吨以上;铁路新增里程457公里,营业里程达到127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30公里以上。初步构建起高标准的防洪减灾体系,新建防潮提400公里,改造加固防潮堤400公里;治理各类河道76条;新建平原水库21座,加固、改造平原水库48座,区域平原水库总库容达17.8亿立方米;完成南水北调和胶东调水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新增供水能力10亿立方米以上,总供水能力40亿立方米。电力装机总量达到2000万千瓦。
滨州市把2010年定为了“基础设施建设年”,争取9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年内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滨州市黄三角办公室主任苗福峰向记者介绍,随着这些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已有的济青高速、荣乌高速、津汕高速和205、220国道,滨州的交通运输主枢纽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而东营市则把今年定为“港口建设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徐志军介绍,港口的二、三期工程规划建设也将很快展开。2015年前,初步形成液化工、精细化工、煤、散杂货等码头组成的港口集群,货物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2016年至2020年,逐步建设集装箱、矿石等专用码头,泊位达到50个以上,货物吞吐能力过亿。
除了港口建设之外,东营市还投资9.3亿元完成东营机场的改造工程,随后将进一步增开航班航线,将其建设成区域性空港。
而同样位于黄三角区域内的莱州港也是一个深水良港。到2009年底,莱州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吨,吞吐量超过1500万吨,已成为黄三角区域内规模最大的港口。目前在建工程正在加快推进,2个10万吨级泊位和5万吨级航道疏浚工程将于明年竣工。
随着滨州港和东营港的建设加快,再加上区域内的潍坊港和莱州港,四大港口将形成一个庞大的黄河三角洲港口群,真正打开区域内的“海上通道”。而随着区域内黄骅-大家洼、德州-龙口-烟台等铁路以及滨州-德州、东营-滨州-济南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再加上东营机场的扩建工程、潍坊机场异地迁建工作和规划建设中的大高机场,黄三角区域将会形成完善的“海陆空”交通运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