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的积极变化值得充分重视
李志林
如果说上半年沪深股市-26.82%和-31.48%全球之最的跌幅,是受基本面的消极因素和不确定性的影响(我认为更主要的是超速、超量、超高价扩容所致),那么,对7月以来基本面已陆续发生的积极变化,则务必需予以充分的重视,周五的中阳线只是一个开始。
宏观调控政策趋温和。在二季度诸多经济数据下滑后,温总理9天内在各地召开四次座谈会,称:“宏观调控的两难超预期”、“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超预期”。据此可以认为,下半年紧缩政策不可能升级,即便不推出第二次经济刺激计划,加息和退出政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这个从年初以来一直困扰股市的最大利空已基本排除。
西部大开发有实质性的大动作。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制定了10年战略,国家已确定23项重点工程,投入资金6822亿。这可视为继2009年投资4万亿后二次经济刺激计划的又一重大举措,8省区、280多家上市公司直接受益。
购并重组全面升级。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门部署企业兼并重组,国家发展改革委即将发布十大产业兼并重组划,这无疑为股市提供范围广阔、最具魅力的题材。
不再有第二波房地产调控新政策。4月份房地产调控新政“国十条”颁布后,股市尤其是房地产股出现了雪崩式下跌。此后,市场关于“征房产税”、“三季度将推出第二波房地产调控新政”的传言,更是令股市人心惶惶。然而,住建部官员正式澄清:“不存在第二轮、第二波房地产调控新政的说法”。这最新表态,有利于房地产股和股市的稳定。
央行重申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不变,即“下半年要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近期央行公开市场已连续七周净投放近万亿,表明下半年货币政策将相对放松,更趋灵活,这对股市走向会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降低。当国人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的困难过分夸大、对下半年中国经济一味看空时,美国财长盖特纳却坚信:“美国经济正在复苏,看起来非常令人鼓舞”;美国经济界认为,“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小于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将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由2.7%上调至3.3%,中国经济增速由10%上调至10.5%,对全球经济增速由4.25%上调至4.6%。唯独中国经济学家、分析师和舆论界妄自菲薄,不断在自我矮化中国经济,中国股市一再暴跌,这显然与全年GDP10%、CPI3%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相背离,必然会被有力纠正。
汇金公司再度出手化解再融资压力。中央汇金公司破天荒地出资千亿参加配股,动用资金远超2008年和2009年两次在市场增持三大银行股时的十几亿和几十亿元的规模和级别。这不仅大大减轻了二级市场的抽资压力,而且以非凡的行动(历史上大股东通常放弃配股),向市场发出了三大银行股乃至大盘已具投资价值、已经进入底部的信号,从而使下半年股市的这个“最大利空”名存实亡。
社保基金火线增仓。在2400点以下,又有“社保基金火线增仓20亿抄底”的报道。从近10年的情况看,由于社保基金具有超强的把握经济趋势和政策先机的能力,是市场最成功的投资者。因此,人们对社保基金的这一动向决不能掉以轻心。
证监会层面也开始释放利好。先是在上半年批准三家QFII,接着,在停顿两年之后,又批准了两家新基金公司,再是批准基金专户理财资金可参与股指期货,并在投资目的、投资比例和信息披露上不加限制。尤其是,在重启IPO的一年中,罕见地留出了从7月8日-15日八天的新股发行真空期。这显然是在新股上市后频繁破发情况下,管理层首次考虑到市场的承受力来安排扩容节奏。
然而,在低迷市场中,尤其是在连放地量大底部区域,市场对基本面的积极变化总是反应冷淡。要么有人故意抹杀利好,要么有人用夸大其辞的手法曲解和贬低利好,要么有人刻意将利好解读为利空,要么有人将莫须有的利空无限放大以压制利好,要么有主力通过打压股指使人们对利好麻木,要么舆论高唱“2319点不是底、还有更具杀伤力的下跌新浪”,并反复教导人们“不要再左侧抄底,而应在走出底部后到右侧一二百点上方去追涨”。其目的无非是“利益”二字,即让先期做空的主力在底部顺心地拿到更多的市场割肉筹码。
(本文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
“成交量制约”背后 希望犹在
桂浩明
进入7月份以来,股市出现了涨跌都不放量的局面,像7月5日股市大跌,但两市的成交金额不过861亿元。而7月6日股市出现了不小的上涨,可两市的成交量也就1109亿元,都是处于地量水平。即便在7月9日,股市的上涨行情算是不小了,可也就是1500亿元的能级水平,这与以往动辄2、3千亿元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有人认为,时下行情不好,就是因为成交量没有放大,买盘不多,所以也把这种情形定义为“成交量制约”,应该说,这也的确是一个事实。一段时间来,由于股市表现不佳,不管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都出现大量的资金开始抽离的现象,股票类产品受到冷落,而债券型产品则受到欢迎。由于资金的撤出,股市自然难以上涨。全国社保这次是做了一个大动作:高调宣布调20亿元通过基金入市。一些市场舆论将这称之为是特大利好。当然了,社保愿意出钱买股票,肯定是件好事情。但是拿出区区20亿元,实在是不能算多,这20亿元下去,恐怕也不会改变股市成交低迷的现状,只能是反证市场是缺钱,出资20亿元也要大张旗鼓地渲染。农业银行发行前,农行的高管基于“绿鞋机制”,高调宣布只要农行的换手率不超过50%,就能够保证不破发。即便有这样的承诺,农行发行时网上网下所冻结的资金也只有5000亿元,远远低于本来预期中的1万亿元。显然,现在市场上资金供应的确是比较紧张的,而既然资金紧张,那么成交量必然就小,股市的上涨自然也就受到抑制。
不过,对这种成交量制约,人们还不妨作更进一步的思考。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至少在最近一段时间,股市下跌时的成交量要小于上涨时,也就是量价比较配合。尽管都是地量水平,但是就相对值来说,还是可以分出点高下的。一般来说,在股市的持续下跌过程中,暴跌往往会带出大量的止损盘,这个时候成交量会明显放大。而此后行情反弹时,则人们会变得比较犹豫,因此反而成交量就放不出来了。这种态势就是所谓的量价背离。而当量价背离的局面出现后,熟悉盘面运行特征的投资者,就都会意识到,后市可能还会有新的一波下跌。今年以来的行情,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股市还没有真正摆脱弱势格局,凭借着几个超跌板块的短时间异动,是很难真正引发反弹的。另一方面行情在运行中,却基本做到了量价配合。这就表明,不管行情如何差,形态如何恶劣,但是此时真正愿意卖出股票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能说市场抛盘枯竭,但至少是很有限了。显然,这就从一个角度表明,尽管大家对大盘还是未必有很大的信心,但也都不怎么看空。那种认为股市将下跌到2000点的观点,虽然讲的人不少,但是信的人并不多。换言之,也可以认为是成交量制约了股市的下跌。
那么,什么时候会出现成交量支持股市上涨呢?毕竟现在行情上涨时也没有太多的量放出。应该说,这表明了市场实际上是处于一个筑底的过程中,此间行情会有反复,特别是下跌比较多以后会有反弹,但因为多数资金还不会在这个时候大规模介入,因此从单一交易日来看,成交会有所增加,但又是比较有限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在低位的地量成交,倒也是有利于底部构造的。简单来说,这个时候入市的资金大都会偏于中线,因此通常不会在反弹中马上出货,形成很大的上涨压力,这有利于行情的平稳。而在低位的成交时间长了,逐渐堆积起来的量也有了,那么底部就能够构筑成功了。所以,在这里,成交量是制约了上涨,但这是为筑底服务的,所以并不是一个消极的现象。而现在,我们的确是看到了这种现象在不断出现,在这个意义上,后市还是有希望的。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警惕中报行情“见光死”
阿琪
行情开始出现“温大盘、活个股”的局面,大盘“温”的原因在于,基本面没有好转的预期且流动性继续处于收敛态势中、2427点的跳空缺口和2481点前一个平台低点在技术上制约了行情的反弹空间、本周一的新地量意味着行情仍有“地量之后有新低”的趋势;个股“活”的原因是目前正处于中报预增公告密集披露期,每天成批的预增公告和即将预增的题材不断刺激着相关个股,也时时刺激着短期游资们逐利的神经。
中报行情“温大盘、活个股”根本原因在于,已经披露的6月份PMI指数(采购经理指数)继5月份较4月份下跌1.8%之后,环比再次下跌1.8%;1-5 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较1-4月再度下滑了9.9 个百分点。自此,经济与公司基本面复苏后的高拐点在5月份已经得到确立。国内企业已普遍进入二次去库存阶段,较高的原材料成本、去年享受信贷超级后的财务包袱、“加工资”风潮兴起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等三重压力相叠加,使得企业盈利形势已经步入下降通道,后期,企业盈利增速继续走低已成定局。虽然中报的业绩水平、利润增速、分配方案等都还比较靓丽,但这仅是之前复苏过程中所结出的“果”,反映的只是静态状况,而不是动态趋势。因此,今年中报题材的行情只可能产生个股的短周期波动,难以形成规模性、可持续的行情驱动力。
在更长时间内,中国经济仍将处于“调结构”的阶段,A股市场要形成新的系统性牛市还来日方长。在目前的市场投资预期中,能够确定的是经济与上市公司基本面下行趋势已成立;而基本面下行的幅度与速度如同不能确定的房价一样,还是个悬念。进一步来说,目前能确定的是上半年好下半年弱的年内局势很清晰;不能确定的是,高度复杂下的明年基本面形势与收缩的程度仍很迷茫。因此,行情整体已经开始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摇摆,投资者更多地追求眼前利益至上,这又决定着中报题材只能体现在各自为战的个股行情中,难以表现在大势整体上,而涨跌皆乏力的大势也正好为中报题材催化的个股行情提供了有利氛围。
中报题材是7、8月份投资者重点关心的一个行情元素,但对今年中报题材股操作上应予以注意的是:(1)目前正处于中报预告密集期,预告的成批出炉使得预增题材的老化周期很短,行情效应很可能出现“炒一个、扔一个、换一个”的现象;(2)报表题材刺激下的个股行情一般有两轮,一轮是在预告披露的前夕与披露的时候,另一轮是报表披露前夕与披露兑现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前一轮“预告行情”的力度与幅度要优于后一轮报表兑现的行情;(3)基于基本面的原因,今年中报业绩水平整体上可能是个周期性高拐点,因此,今年中报行情最终出现“见光死”的概率非常大。(本文作者为上海证券通首席分析师)
“破”股成灾引人思
王利敏
本周股市虽然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反弹,但本周上市的新股仍然没有享受到股市回暖的阳光:8只新股中5只上市当天即遭破发,到周五依然有4只仍在发行价下喘息。其实,股市低迷之时,此类“伤心概念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新股。
据媒体最新统计,沪深两市目前跌破发行价的股票已经达102只。除此以外,跌破增发价的股票有59只,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有17只,跌破增持价的股票有70只,“破”股居然多达248只,而跌破拟增发价的股票更是不计其数。
在跌破首发价的股票中,海普瑞、柘中建设、巨力索具、中国化学等21只股票的破发幅度均已超过20%,而华泰证券和招商证券更是超过30%。跌破增发价的股票中新安股份、保利地产、国元证券、长征电气、上海建工等26只股票的破发幅度均超过20%,其中新安股份和保利地产破发幅度更是超过40%。跌破增持价的股票则有:上海建工、大众交通、中国远洋、西水股份、大龙地产、两面针、九龙山、中国石油、中国联通、中国建筑等30只股票,其折价率均超过20%,其中上海建工、大众交通、本钢板材、保利地产、ST琼花、中国远洋大股东套牢幅度超过40%。跌破净资产的股票中,华菱钢铁、河北钢铁、新钢股份、马钢股份、长春经开等多只股票的折价率高于10%
“破”股成灾,实在令人深思,我们不妨分别作一些分析。
首先,新股跌破首发价的原因何在?据了解,其中不少是由于上市公司为了多融资,有意抬高发行价,而承销商则为了获取更多的发行费,明知发行价高得离谱,仍全盘接受,最终酿成破发苦果。
其次,个股跌破增发价很大程度也是由于上市公司错误估计形势,在不恰当的时间,以不恰当的价格搞增发,结果不但套住了普通投资者,也套住不少机构投资者。
至于股票跌破净资产和跌破增持价,主要因素自然是因为股市的过度低迷。如果说,首发价和增发价遭破发多少还能归因于上市公司定价太高的话,那么净资产价则表明即使到了该公司退市,其财产仍然能够达到这个数字。该价位居然被跌破,除非净资产的评估有问题,否则显然是不正常的。至于增持价,则完全是实业资本认为股价已被严重低估而出手买回部分股份的举动。所以增持价被屡屡跌破,表明股市确实跌过头了。
“破”股满天飞,无论如何只能说明股市已经处于过度低迷之中,而非还有很大的下跌空间。所以,从短期看,这种现象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从中长期看,这种情况则不会持续很久。当然,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选择买入“破”股时,也需要作一番甄别,以便在股市上涨时获取更加丰厚的利润。(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
厉兵秣马时别再错过“中国的苹果”
文兴
有句老话很有意思,叫“时间过半,完成任务过半”。但今年上证综指开盘时3289点,到6月30日却为2398点,跌幅达-27%。若以上证综指为交易对象,1月4日的市值在半年后已蒸发了近三分之一。时间过半,股市的任务却没有完成过半。
如此巨大的跌幅,相关市场的参与者多少都有损失。但假如有人参加了股指期货的交易,且操作的方向正确,那么很可能大获全胜。本周以来的股市K线组合十分漂亮,不仅连续攻破几个重要的压力位,还带有成交量的放大,看来股市的机会可能就要来了。
上周末笔者参加了一次半年度的股市研讨会很值得回味,会标就令人一震,大意是“厉兵秣马—抄底!”于是,可以争议的话题就来了:到底部了吗?笔者在发言中讲了今年年初也是一个十分小型的内部研讨会中的插曲,笔者当时正和另一位也十分偏爱技术分析的朋友讨论股市走势,我们当时看出图线已经走坏,按线型发展可以看到2500点甚至2000点,不料另一位十分擅长基本分析的友人立即指出:“不可能下探至2000点,按现在的经济状况甚至不可能跌破3000点。”的确,技术分析可以出一个结论,但还需基本面创造条件,当时,笔者看空的观点不曾动摇。然而,这次“厉兵秣马—抄底!”的豪情,还是让曾经坚持多头的笔者内心激动。
此后的发言中笔者从参观世博会说起,因为自1851年伦敦海德公园的第一届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开始,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出现人类生存理念的革命,并影响人们的生活。1889年巴黎世博会展示贝尔电话公司的最新产品,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标志着美国城市美化运动的开端,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展示了X射线与冰激凌,1939年的纽约世博会展示了电视转播技术,磁带收音机与尼龙丝袜,1964年,又是在纽约,IBM第一次实现了人与计算机的互动。这些技术都转化成人类生活中一部分,试想谁还能离开这些的技术和产品?
把这些技术转化为产品,进而成为人们日常用品,这其中的投资机会该是多大?结合到股市,难道没有把握这种机会的企业?笔者认为这样的思考和寻找,即关注上市公司的创新和寻找未来伟大的企业,比寻找股市何时出现底部来得更有意义。
记得笔者曾在本届世博会上看到荷兰艺术家设计的一个名叫浮动岩石作品,这个作品四周都没有支撑和悬索,就那样漂浮在夜空中。这是一件抗重力的艺术品。其中的技术不难理解,但是在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参观者眼中流露出的眼光打动了笔者,创新不见得就是新技术的运用,关键是把老技术用对地方。在另一场馆,笔者看到的一幕同样说明了投资的基本道理:土耳其馆的边门,一支队伍排的很长,不是排队进馆,而是排队买土耳其的冰激凌。两个土耳其小伙忙得不亦乐乎,一个负责收钱,另一个乐呵呵地盛冰激凌。生意不大但却很火,利润不厚但总量巨大。
对关注股市的人们来说,寻找有能力做这些事情的企业就是眼前和未来的大事,我们看到苹果公司赶上了微软,这发生在金融危机的时期,然而我们错过了苹果。现在股市熊气逼人,但千万别再错过中国的苹果,尤其在所谓股市底部的时候。
(本文作者为知名市场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