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B10版)
4.3.3 资金业务
本行资金业务涵盖货币市场交易、投资组合管理、代客资金交易、黄金业务等多个业务线。本行资金业务旨在根据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走势,寻求全行的流动性安全和投资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匹配。报告期内,本行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走向,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着力发展境内银行间市场即期、掉期、远期业务,拓宽跨市场套利和衍生品交易方式,探索资产管理业务有效路径,整体投资组合结构和客户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货币市场交易
2009年,在央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下,人民币资金流动性呈总体宽裕、阶段性紧张的态势。本行加强市场研究监测,在保障全行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兼顾资金的收益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009年,本行人民币融资交易量65,872.29亿元。2009年,本行荣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颁发的“最具市场影响力奖”。
本行继续坚持审慎的外币交易策略,动态调整融资期限分布,保障全行外汇资金流动性安全。2009年,外币货币市场融资交易量1,213亿美元。
投资组合管理
截至2009年末,本行投资净额26,164.70亿元,较2008年末增加3,075.85亿元。
交易账户业务
2009年,人民币债券市场呈现单边下跌走势,市场收益率水平持续攀升。本行根据市场变化,综合运用组合管理、品种套利、衍生对冲等交易手段,动态调整人民币交易账户结构,总体上采取“高票息、短久期”的防御性策略,逐步减持中长期品种,加大短期品种的波段操作力度,同时逐渐增加信用产品的交易量比重,以提高投资收益。本行充分依托人民币债券业务优势,加大债券交易的市场活跃度,稳固做市商业务市场地位。2009年本行人民币债券交易账户交易量为11,963亿元。
2009年,本行继续稳步推进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业务发展,全年实现银行间结售汇交易4,937.67亿美元。在衍生产品交易方面,本行坚持组合管理理念,在严格执行风险政策和风险限额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和外汇掉期业务。人民币利率衍生品交易量和市场份额均实现大幅增长,外汇掉期业务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银行账户业务
2009年,各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普遍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债券市场收益率水平低位运行。本行为应对未来市场的利率上行风险,主动压缩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占比;积极消化富余资金头寸,增持短期证券资产;根据国内经济强劲复苏的趋势,适度增持信用债等收益较佳的证券品种。截至2009年末,本行人民币非重组类债券投资余额17,485.48亿元,较2008年末增长24.2%。
本行继续采取稳健的外币债券投资策略。在期限结构上,重点投资于3年期以下固定收益产品,通过缩短投资组合的久期降低市场风险;在品种结构上,新增投资主要配置于主权类债券,以降低投资组合的信用风险。截至2009年末,本行自营外币债券投资组合规模为124.00亿美元。
代客资金交易
2009年,本行逐步加大对“汇利丰”理财产品的自主定价和管理力度,实现产品收益率稳中有升。本行全年实现代客人民币结售汇交易量1,532亿美元,代客外汇买卖交易量147.65亿美元。2009年,本行荣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颁发的“最优秀做市商”、“最具影响力做市商”和“最佳衍生产品做市商”等奖项。
黄金业务
2009年,本行黄金业务实现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以自营为主、代理为辅的业务格局。2009年,本行自营黄金交易量137.15吨;代理黄金交易量31.43吨,代理实物黄金交易1.56吨。本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资金清算业务发展平稳,全年代理黄金清算额107.83吨。本行被上海黄金交易所评为“2009年年度优秀会员”。
4.3.4 分销渠道
物理网点
截至2009年末,本行拥有23,624家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数量居大型商业银行首位。本行的营业网点覆盖全国100%的省级行政区、100%的地级市、99.5%的县级行政区,是唯一一家实现物理网点全面覆盖全部城市和县域市场的大型商业银行。
在巩固物理数量优势的同时,本行以“稳定乡镇网点,调整县城网点,优化城市网点”为原则,不断加大网点资源投入,优化网点结构和布局,全面推进物理网点转型工程。本行扩大重点网点的营业面积,实现网点服务功能分区,提高网点客户服务能力和运营效率。截至2009年末,本行实现功能分区(设置了现金服务、非现金服务、自助服务、贵宾服务等五个以上功能区)的营业网点数量为5,817个,占全部营业网点数量的24.6%。设立独立自助服务区的营业网点11,189个,占本行全部网点的47.4%;设立贵宾服务区的营业网点有7,577个,占全部网点的32.1%。
电子银行
本行致力于不断提升电子化服务水平,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以及自助银行等电子渠道,向客户提供7×24小时的账户管理、现金存取、转账结算、缴费支付、投资理财等安全快捷、灵活高效的金融服务。历经多年的品牌推广和服务创新,本行电子银行“金e顺”品牌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和较高的市场美誉度,2009年荣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颁发的 “用户满意的电子金融品牌”、“最受用户喜爱的‘三农’金融服务奖”等奖项。截至2009年12月31日,本行电子银行客户已超过7,000万户,较2008年12月31日的约3,000万户有大幅增长;2009年电子渠道交易笔数达到105.13亿笔,电子渠道交易笔数占全行总交易笔数的比重达到49.8%。
网上银行
本行网上银行V4.0版完成升级,新版网上银行系统从用户界面、产品功能、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了重新设计,网上银行系统的功能点、安全性以及人性化程度均有大幅提升。2009年,本行推出新一代门户网站(www.abchina.com)及其英文版网站,实现了信息发布、营销服务、用户互动等功能。在“第二届中国电子服务大会暨2009年中国本土银行网站竞争力排名发布会”上,本行门户网站荣获2009年中国本土银行网站“最佳运营绩效奖”。截至2009年末,本行网上银行客户总数达2,256.2万户,网上银行总交易金额达37.32万亿元。
电话银行
本行电话银行在全国使用统一的电话银行号码95599,可全面满足众多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包括:账户管理、信息查询、转账结算、缴费支付、投资理财、个人贷款等。截至2009年12月31日,本行电话银行客户1,732.4万户,其中个人客户1,691.6万户,对公客户40.8万户。2009年,本行电话银行总交易额2,961亿元。
手机银行
手机银行WAP版实现全新改版升级,客户使用门槛大大降低,服务安全性和便捷性也得到明显提升。短信模式手机银行也同步推出。截至2009年末,本行手机银行个人客户数301.4万户。2009年,本行手机银行总交易金额4.41亿元。
本行全部分行均已开通手机银行短消息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账户信息查询、信用卡还款提醒等多项功能。截至2009年末,本行短消息服务签约客户2,786.9万户,2009年的信息发送量13.40亿条。
自助银行
本行进一步加快自助设备投放力度,积极推进自助设备精细化管理,加快开发自助设备集中监控和管理平台,大幅优化了业务流程和功能结构。截至2009年末,本行拥有各类自助设备54,688台,其中ATM41,011台,居大型商业银行首位;设立7×24小时自助银行9,151家,其中离行式自助银行915家,转账电话136.7万部。2009年,本行自助银行交易笔数42.66亿笔,交易金额8.72万亿元。
4.3.5 境内主要控股公司
● 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由本行与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Amundi Asset Management)及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8日共同出资组建,其中本行持股比例为51.67%,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持股比例为33.33%,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5.00%。公司注册地在上海,注册资本200,000,001元。截至2009年末,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管理的基金资产净值为131.7亿元,2009年实现经审计净利润2,069.17万元。
● 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8月12日,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县新河镇,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000,000元,由本行和当地5家企业法人共同发起,其中本行出资10,000,000元,持股比例为50.00%。截至2009年末,湖北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经审计总资产8,775.35万元,2009年实现经审计净利润168.89万元。
● 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8月15日,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经棚镇,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9,600,000元,由本行和当地6家企业法人共同发起,其中本行出资10,000,000元,持股比例为51.02%。截至2009年末,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经审计总资产13,068.96万元,2009年实现经审计净利润11.71万元。
● 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3月18日,安塞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真武洞镇,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000,000元,由本行和当地6家企业法人共同发起,其中本行出资10,200,000元,持股比例为51.00%。
● 绩溪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2010年5月27日,绩溪农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华阳镇,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9,400,000元,由本行和当地1家企业法人及7个自然人共同发起,其中本行出资15,000,000元,持股比例为51.02%。
4.3.6 境外业务
2009年,本行继续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外机构布局工作得到有效推进。本行新成立了农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法兰克福、首尔和悉尼1代表处;原有境外经营性机构坚持稳健经营,优化业务结构,加强风险管理,各项业务取得长足发展。
1 悉尼代表处于2010年3月成立。
香港分行继续拓展客户合作领域,推动产品创新,加强境内外联合营销,稳步发展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和资本市场业务,不断提高资产收益水平。新加坡分行继续优化客户和业务结构,调整投资组合,强化风险管理,积极拓展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经营利润大幅增长。农银证券有限公司稳步拓展股票经纪、企业融资等项业务,农银国际保险有限公司不断推进国内分保、国际海运险等营销工作,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此外,农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于2009年11月成立,定位于本行境外多元化业务经营平台,整合本行在港优质资产,实现多项金融业务的协同发展。纽约、伦敦、东京等代表处继续有效发挥代理行营销、风险监控和市场调研作用。
截至2009年末,本行境外分行及控股机构经审计的资产总额为409.03亿元,实现经审计税前利润约6亿元。
4.3.7 信息科技
报告期内,本行深入贯彻“科技立行”战略,全力推进信息科技建设,业务支撑能力有效提升,数据综合治理初现成效,基础架构不断优化,信息系统生产运行安全平稳,信息科技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推进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
2009年,本行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工程全面启动,开展了各领域业务现状及需求梳理,完成了组织机构、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实施准备工作。目前,新一代核心银行系统建设已由论证准备阶段进入论证设计阶段,集中对业务架构与IT架构、核心业务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平台三大领域实施论证,业务架构梳理、核心业务系统分析研究、企业级数据模型研制等各项工作正在顺利推进。
加大信息技术研发创新力度
在业务经营和管理决策的各个领域,本行加大信息技术产品的投放力度,ABIS系统改造等六大基础平台如期完成了研发和推广任务,实现了现金管理平台(二期)、新一代网上银行及对公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等三个应用系统的投产上线,信贷管理项目群(三期)完成了开发并进入投产准备阶段,新财务会计核算及报告系统、委托资产处置系统、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顺利投产,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及分析型应用项目群完成了全国推广,进一步提高了本行的市场竞争力、客户服务能力和经营决策水平。
此外,本行重点建设了支持三农业务发展的独立核算报告系统、客户评级系统、客户信息系统、电话银行等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了本行服务“三农”的技术手段。
推动数据综合治理工程
本行启动了数据综合治理工程,实施了企业级业务数据模型框架建设、企业级数据标准框架制订、零售数据清理、信贷数据质量提升、机构人员信息标准建设等工作,完成了基础数据平台、信息共享平台的推广上线,实现了本行主要数据的统一加工和T+1日统一发布,有效提升了本行的数据和信息管理水平。
优化信息科技基础架构
本行有效推进了基础架构优化与整合,通过开放平台整合、管理信息系统一级骨干网改造、网点系统整合与规范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大幅提升了基础架构的承载能力和利用率,灾备体系规划和数据中心灾难恢复预案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北方数据中心工程建设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信息系统运行安全平稳
2009年,本行生产系统日均交易量较上年增长15.2%,最高日交易量较上年增长17.0%。全年核心生产系统标准可用率99.9%,生产系统运行安全、稳定,为本行服务与管理提供了高效可靠的运行环境。
持续提升IT治理水平
本行按照公司治理的要求,致力于信息科技管理的集约化、软件研发和生产运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进一步优化,信息安全技术防范体系不断完善。2009年,本行获得了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集团信息化建设成就奖”,并先后通过了国际最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CMMI三级认证以及国际ISO 20000 IT服务管理体系认证,软件开发及运行维护能力得到了业界认可。
4.3.8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
本行推行“成就员工”的战略愿景,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体系,促进员工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报告期内,本行出台了人力资源管理三、五、十年发展规划。在高管队伍建设上探索按板块分工的模式,在干部选拔上采取公开选拔、社会招聘、人才引进并举的选人用人途径和方式。全面实施香港培训计划,以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以及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作为培训重点,着力打造具有战略思维、全球视野和现代金融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队伍。抓好以专家型人才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急需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组织开展了国际金融理财师、金融风险管理师等国际权威认证课程培训。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建立了全行外语人才库,探索建立了外派人员选派、回任、人才储备以及境外人员晋升、绩效、培训六大机制,选派业务骨干到海外机构实习、轮岗。抓好岗位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举办了首次岗位资格考试,开展了网点负责人、柜员的轮训工作,全年培训网点负责人19,000余人次,柜员360,000余人次。强化县域支行员工培训,举办服务“三农”专题培训班1,951期,共培训县域员工82,483人次,组织“惠农卡”培训班1807期,共培训县域员工77,530人次。积极整合和发挥培训资源整体效能,加快推进培训院校职能转型,建立起总行级630人、一级分行级2,000人的师资队伍,举办培训班4.5万余期,培训各级各类员工184万人次。
人力资源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报告期内,本行全面完成了人力资源综合改革的整体方案设计,制定了推广实施模板和实施意见。37家分行全部完成组织机构改革方案的落地实施工作,建立起自上而下、统一规范的组织机构体系,形成了专业化的七大板块管理模式。在对岗位进行分类分级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的岗位序列体系,将单一的行政职务晋升通道改造成为管理序列、专业序列、操作序列等多个晋升通道,进一步拓宽了员工职业发展空间。健全完善了包括机构、部门、个人三个绩效层次在内的农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积极培育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管理文化。坚持“以岗定薪、以能定资、以绩定奖、岗变薪变”的原则,探索建立了以岗位价值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激励和有效约束相结合的薪酬管理体系,引导员工不断提高业绩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制定了涵盖岗位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相关制度办法,逐步搭建起系统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薪酬及福利管理
紧密结合全行发展战略,努力健全和完善适应城乡“二元”经营管理模式的薪酬资源配置策略,稳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收入分配的规范管理,有效促进业务经营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了薪酬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建立健全企业年金、社会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努力实现薪酬分配的内部公平性和激励的外部竞争性,有效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提升本行核心竞争力。
4.4 三农金融业务
本行通过位于县域地区的2,048个县级支行和22个二级分行营业部,向县域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上述业务统称为三农金融业务,又称县域金融业务。
中国的县域地区为县级行政区划(不包括市辖区)及所辖地区,包括2,003个建制县和县级市(2008年末)。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截至2008年12月31日,县域地区人口总量为9.28亿,占中国总人口的69.8%。2008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9.6%。在国家新的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下,县域地区作为扩大内需、加快城镇化、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节点,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并将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最重要的内生动力。本行相信,随着县域经济增长潜力的不断释放和县域金融营运环境的日益改善,拓展三农金融业务将为银行业分享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成果提供良好机遇。
作为县域地区主要的金融服务提供商和领导者,本行凭借强大的分销渠道、领先的业务规模、多元化的产品服务体系以及长期服务县域市场所积累的专业经验,将充分受益于未来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
2009年,本行在全行范围内推开面向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着力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努力创新金融产品,县域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本行还选择八家一级分行先期进行三农金融业务的事业部制改革试点,探索建立三农金融业务差异化的管理体制。
4.4.1管理架构
本行在董事会设立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主要负责推动全行三农金融业务发展,审议三农金融业务的战略规划、政策和基本管理制度。本行在高级管理层设立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落实董事会有关三农金融业务的战略规划、决策及具体计划,履行绩效考评等管理职能,协调解决本行三农金融业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
本行成立三农金融部,对三农金融业务实施专业化经营和管理。三农金融部实行总裁负责制,本行行长担任三农金融部总裁和管理委员会主任。重大问题经三农金融部管理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后,提交总裁决定。
三农金融部下辖三农政策与规划部、农村产业金融部、农户金融部、三农信贷部等专业部门,负责全行三农金融业务的政策研究、制度制定、产品研发、客户营销、信贷管理等职责。同时,本行在总行中后台部门设立三农核算与考评中心、三农风险管理中心、三农产品研发中心和三农人力资源管理中心等,为三农金融部提供支持和服务。
本行在一、二级分行分别设立三农金融分部,作为三农金融业务基本经营单元的管理机构。位于县域地区的2,048个县级支行和22个二级分行营业部,作为本行三农金融部的基本经营单元,负责具体开展本行的各项三农金融业务。
本行对三农金融部实行授权经营,赋予其相对独立的经营自主权。三农金融部内部实行逐级授权经营,明确经营责任。三农金融部在执行全行统一的管理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在信贷管理、资源配置、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方面实施差异化的管理体制。
4.4.2市场定位和客户选择
本行基于在三农金融业务领域的领先市场地位,以及对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县域金融业务机会的深刻理解,对三农金融业务采取了差异化的市场定位策略,明确了核心业务领域和资源投入重点,力争在重要目标市场巩固领先地位,确立核心竞争优势。本行在县域地区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截至2009年12月31日,本行拥有县域个人存款账户3.4亿个,县域个人贷款客户360.4万个,对公存款账户数115万个,有贷款余额的公司客户3.37万个。
为了更好的满足县域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本行加强了对县域市场的细分。在县域对公业务方面,目前本行将县域地区的行业龙头企业(包括其供应商、客户和经销商)作为目标客户。在县域个人业务方面,本行以惠农卡为载体,充分发展银保、新农保、新农合等相关业务,以扩大本行的存款、中间业务规模。本行将根据县域金融资源的分布情况,采取梯度化的市场定位策略:网点和业务分布主要集中于县级市所在地、县城和中心集镇;加强本行东部县域和其他经济发达县域的布局;进一步重视具有重大潜力的中西部地区业务;实施重点县支行发展战略,带动全行三农金融业务的发展。
4.4.3分销渠道
本行通过设立于县级市、建制县以及乡镇的物理网点、电子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和自动取款机、客户服务中心等多种形式,构建了广覆盖、一体化的三农金融服务渠道网络。截至2009年末,本行拥有12,737家县域机构,覆盖全国99.5 %的县级行政区。
本行进一步加大县域地区电子渠道的建设和布局。截至2009年末,本行在县域市场拥有15,350台ATM、3,398个自助银行、4,666台自助服务终端、88,089台POS机、606,823台转账电话;网上银行客户827.8万户,手机银行客户62.6万户。本行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向个人客户提供小额农户贷款、个人循环贷款等县域特色产品。通过电话银行系统提供惠农卡的账户查询、转账、投资理财、小额农户贷款等功能。
本行在成都建设的三农客服中心于2010年3月正式上线运行,作为本行三农金融产品支援中心、信息采集与发布中心、客服总中心的备份中心。
本行加强流动服务渠道建设,在尚未实现网点覆盖的地区推广流动客户经理服务,并适当增加电子机具投放。通过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延伸本行惠农卡发行和受理的渠道。
4.4.4产品体系
本行在总行成立三农产品研发中心,在重庆设立三农产品研发分中心,负责全行三农金融业务产品的研发;各分行根据当地客户需求,开发区域性特色产品。2009年,本行在全行标准产品体系的基础上,推出统一的“金益农”三农产品品牌,形成了完整的三农金融产品体系。
1、信贷产品和服务
除全行性的通用产品外,本行还向县域客户提供的对公信贷产品包括:(1)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2)县域中小企业贷款;(3)农村城镇化贷款;(4)农村商业流通贷款。
本行向县域客户提供的特色个人信贷产品和服务包括:(1)农户小额贷款;(2)县域个人生产经营贷款;(3)惠农卡产品。截至2009年12月31日,本行累计发放金穗惠农卡3,336万张,累计发放金穗惠农信用卡21.45万张。除上述产品外,本行的县域机构还根据县域客户需求的特点,量身定制了多种其他个人金融产品。
2、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
本行通过全行性的结算平台和网络向县域客户提供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本行向县域公司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本行亦与保险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在县域地区代理各类金融产品销售,向客户推出投资理财和风险管理产品。2009年,本行在县域地区理财产品销售总额318亿元,代理销售基金530亿元,代理发行凭证式储蓄国债39亿元,分别较2008年增长382.7%、10.5%和22.8%。
3、定价策略
本行三农金融业务的产品定价充分考虑了当地市场的特性和竞争环境以及客户的风险程度。目前,县域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远未被满足。此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料,本行在县域地区的竞争者一般将其贷款产品的利率定在远高于基准利率的水平上。本行相信,本行创新及差异化的产品,广泛的网点覆盖以及深入人心的品牌将有助于本行实现高度灵活的定价策略并最大化风险调整后收益。
4.4.5 财务状况
资产负债情况
2009年,本行发挥网点、系统、产品和专业化优势,进一步加强在县域地区的业务和客户渗透,三农金融业务实现了较快增长。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三农金融业务总资产32,351.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1%。下表列示了于所示日期三农金融业务资产负债主要项目。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
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 | 1,193,413 | - | 832,278 | - |
贷款减值准备 | (43,327) | - | (26,698) | - |
发放贷款和垫款净额 | 1,150,086 | 35.6 | 805,580 | 29.7 |
存放系统内款项1 | 1,975,226 | 61.1 | 1,800,086 | 66.3 |
其他资产2 | 109,791 | 3.3 | 109,511 | 4.0 |
资产合计 | 3,235,103 | 100.0 | 2,715,177 | 100.0 |
吸收存款 | 3,034,646 | 94.3 | 2,514,308 | 93.0 |
其他负债3 | 182,760 | 5.7 | 189,190 | 7.0 |
负债合计 | 3,217,406 | 100.0 | 2,703,498 | 100.0 |
注:1、存放系统内款项指三农金融业务分部通过内部资金往来向本行其他
分部提供的资金。
2、主要包括现金、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应收款
项类投资、固定资产等。
3、主要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卖出回购金融金融资产款、
向中央银行借款、拆入资金、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预
计负债和其他负债。
利润情况
2009年,本行三农金融业务实现税前利润209.45亿元,较2008年的134.44亿元增长55.8%,主要是由于业务规模增加,生息资产结构改善以及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快速增长。
下表列示了于所示期间三农金融业务利润表主要项目。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09年 | 2008年 | 增减额 | 增长率(%) | |
外部利息收入 | 57,708 | 62,889 | -5,181 | -8.2 |
外部利息支出 | (41,830) | (48,514) | 6,684 | -13.8 |
内部利息收入1 | 54,575 | 45,953 | 8,622 | 18.8 |
利息净收入 | 70,453 | 60,328 | 10,125 | 16.8 |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 14,146 | 10,671 | 3,475 | 32.6 |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 (453) | (255) | -198 | 77.6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 13,693 | 10,416 | 3,277 | 31.5 |
其他非利息收入2 | 618 | 608 | 10 | 1.6 |
营业收入 | 84,764 | 71,352 | 13,412 | 18.8 |
业务及管理费 | (42,783) | (40,936) | -1,847 | 4.5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3,832) | (3,976) | 144 | -3.6 |
资产减值损失 | (17,524) | (12,824) | -4,700 | 36.7 |
营业利润 | 20,625 | 13,616 | 7,009 | 51.5 |
营业外收支净额 | 320 | (172) | 492 | - |
税前利润总额 | 20,945 | 13,444 | 7,501 | 55.8 |
注:1、内部利息收入是指三农金融业务分部向本行其他分部提供的资金通过转移计价所取得的收入。本行内部资金转移计价利率基于市场利率确定。
2、包括汇兑损益、投资损益和其他业务收入。
4.5 风险管理
本行奉行稳健型的风险管理战略,强调通过承担适度风险获取适中回报,兼顾适度规模、适中速度和良好质量,确保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和资本充足状况达到良好的水平。
本行风险管理的目标如下:持续完善公司治理和风险治理机制,确保董事会、高管层以及各级行风险管理人员按照既定的风险管理战略,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建立全面、独立和垂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完备的风险政策、制度、办法和流程,确保风险管理覆盖所有业务、产品和岗位;开发和应用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以准确识别和计量风险,确保风险信息在不同层面得到及时传递;通过持续的管理层倡导、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管理问责以及深入的全员培训,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2009年,本行制定和实施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健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优化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开发应用风险管理工具手段,加快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风险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4.5.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按照全面、全程、全员原则,将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组织、工具和队伍等要素有机结合,及时识别、计量、控制业务经营中显现或隐含的风险,确保全行风险管理从决策、执行到监督等各方面有效运转。2009年,本行制定和实施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纲要,在全面风险管理建设方面迈出了关键性步伐。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独立性和问责制,向二级分行和支行派驻风险主管或风险经理。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工具和系统,升级改造信贷管理系统(CMS),对公司类贷款实行十二级贷款分类,推行风险限额管理,加快风险量化技术在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应用。以内部历史数据的风险计量结果为基础改进经济资本计量,并将经济资本计量范围从信用风险扩展至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从境内分行扩展至海外分行。
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本行董事会承担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董事会通过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行使风险管理相关职能。2009年,本行持续优化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完善风险管理职责分工。改组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健全由总行风险管理、内控合规、信贷管理、法律事务、授信执行、资产处置等部门构成的风险管理板块,完善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团队和专职岗位设置。一级分行单独设立风险管理部,二级分行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职责承担部门,开始推行风险主管和风险经理派驻制试点,由一级分行向二级分行派驻风险主管,二级分行向支行派驻风险经理,逐步搭建起“集中管控、矩阵分布、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风险管理委员会
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本行的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程序,评估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状况,评价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部门的设置、工作程序和效果,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
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是高级管理层实施风险管理的议事机构,下设信用风险管理委员会、市场风险管理委员会、操作风险管理委员会三个专门委员会。2009年,高管层风险管理委员会完成改组,由原来前中后台多个部门的成员结构调整为主要由风险管理相关的中后台部门组成,并纳入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报告期内,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下设各专门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评价全行整体风险状况,研究拟定全行风险计划和风险限额,确定和调整风险管理工作措施;审议涉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相关政策、制度、办法和重大风险管理事项,并组织协调和监督实施;指导全行风险管理工作,督导分行完成风险管理委员会改组,切实提高了全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本行在明确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确立了全行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体系框架,明确了体系内各层次适用效力、内在关系及管理要求。在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等方面,制定、实施了全行总体风险防控意见,以及信贷政策指引、资产风险分类、风险监测报告、贷后管理、风险水平评价、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划分、理财业务风险分类、操作风险识别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进一步规范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
新资本协议实施
2009年,本行全面、有序推进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加快信用风险内部评级法(IRB)、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IMA)等风险量化技术的开发建设,深化相关成果在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报告期内,完成了非零售敞口内部评级初级法项目建设,并在山东、四川、宁波三家分行对评级模型、制度和系统开展了试点;启动了零售敞口内部评级项目建设和由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估值引擎支持的信用风险数据集市项目建设。明确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制度与流程,启动了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项目建设。完善操作风险治理与风险管理政策程序,启动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收集工作和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项目建设并开发推广了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分析报告
2009年,本行风险报告的深度和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制定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监测报告管理办法,完善和细化风险报告体系及工作网络。持续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动、经济金融政策走向和全行业务经营管理情况,全面分析、评价全行风险状况,定期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及相应风险管理委员会报送相关风险报告。充分利用风险报告和风险提示平台,对重大风险事项和重点客户风险及时报告预警。发挥风险监测联系点的前沿优势,强化行业和区域风险分析报告。对操作风险报告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开发信用风险报告系统,形成风险信息快速传导和损失数据日常积累的机制。
4.5.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本行的信用风险主要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业务以及其他各种表内外信用风险敞口。
信用风险管理
2009年,本行积极应对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各项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及名单制管理,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和行业组合管理。严格规范信贷操作流程,强化贷前调查、评级授信、审查审批、放款审核和贷后监控全流程管理,提高押品风险缓释效果,加快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推进信贷管理系统(CMS)升级改造,开发应用信用风险报告系统,全面提升了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信用风险管理架构
本行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和贷款审查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前台客户部门等构成,形成集中统一管理、分级授权实施的信用风险管理架构。
公司类业务风险管理
深化信贷政策体系建设,扩大客户名单制管理范围。初步构建“政策指引-行业政策-区域政策-客户名单”的信贷政策体系,实施差异化信贷管理策略,推动信贷结构调整,加大潜在风险客户贷款退出力度,提升信贷管理精细化水平。出台全行信贷业务指引,明确了13个行业信贷政策,并对钢铁、水泥等9个行业实行名单制管理。
完善公司类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办法。出台涉及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业务等数十项制度办法,有效加强了风险控制,规范了业务发展。
全面推进信贷审批体制改革。建立“会议审批、合议审批、直接审批”三位一体的审批体系,在全行范围设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实行分层审批方式。设立独立审批人制度,实行专业和授权管理,专职从事信贷业务审批,探索建立集中化、垂直化的信贷审批管理体系建设。
推行行业限额管理,提升组合管控能力。对部分敞口较大、风险较高的行业设定指导性贷款限额,根据行业景气度、行业总体贷款质量变化趋势以及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调整和控制行业信贷总体规模、优化贷款结构。
加强贷后管理和在线监控。进一步完善贷后管理、用信管理、押品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构建授信执行管理工作框架体系。启动贷后管理例会制度,稳步开展担保管理,规范押品价值评估流程。推进在线监控,全方位、多角度地监测客户风险。
稳妥开展贷款重组工作。强化重组贷款管理,明确客户条件、重新约期、落实担保、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并在审批层级和授权管理方面加强管控力度,提升审批层次,有效规范了重组贷款业务管理。
加快信贷管理系统升级改造,提高信息化水平。完成信贷管理系统(CMS)三期的主体功能开发、业务测试和上线准备,继续推进全行信贷业务网上作业实施,提高信贷运作效率,实现机器制约和全程监控,信贷业务电子化管理水平不断向国内银行业的领先水平迈进。
零售业务风险管理
(下转B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