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B11版)
推进个人贷款集中经营,优化个人贷款流程,加强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开展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建设,制定下发城市行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监控工作指引、个人信贷业务政策指引等一系列制度,制定和修改“个人助业贷款”、“储蓄国债质押”、“房抵贷”等单项办法,更好地满足了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双重需要。通过日常贷后管理(包括客户维护、信息更新、还款提示等)、贷款检查(回访)、账户监测和在线监控等手段,监控个人贷款业务的风险状况,降低违约损失。跟踪研究房价波动较大地区的风险形势,加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和贷款用途的调查审核。全面提高员工的风险合规意识,促进各项个人金融业务稳健发展。
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
完善信用卡风险政策制度建设,加强信用卡透支资产质量管理及风险控制力度。调整和优化贷记卡、准贷记卡的授信审批业务流程,加强违规套现的侦测和管理,规范贷记卡委外催收和商户收单外包业务。优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上线贷记卡信用额度调整自动化审查审批系统、信用成长计划系统,完成准贷记卡业务风险管理系统二期项目,加强数据分析和评分模型建设,不断提升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水平。
资金业务风险管理
加强资金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编写金融市场业务操作暨合规手册,提升业务操作的规范化水平。推动资金交易业务授信管理的规范化,制定了授信管理工作流程,初步实现了资金交易业务授信与全行信贷流程的有效对接;梳理存量理财业务风险,加强了对资产池类产品、结构性存款等重点产品的全流程风险监控。
贷款风险分类
本行根据银监会《贷款风险分类指引》等要求,制订贷款风险分类管理相关制度。 自2009年6月起,本行在全行范围内对法人客户信贷资产实施十二级分类管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测评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分析客户违约风险和债项交易风险,综合判断贷款预期损失程度,确定十二级分类结果,提升贷款质量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同时,为适应三农业务发展,对部分符合银监会小企业标准的县域法人客户实行五级分类管理,保持分类客观性,并简化流程、提高效率。对个人贷款实行五级分类管理,主要采用“脱期法”,根据本息逾期天数及担保方式,由信贷管理系统自动进行风险分类。此外,客户部门及风险管理部门依据信贷管理过程中掌握的风险信息及时对分类形态进行调整,以全面、及时、客观地揭示风险。
信用风险分析
本行最大信用风险敞口(不考虑任何担保物及其他信用增级措施)如下:
最大信用风险敞口
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 1,468,910 | 1,101,716 |
存放同业款项 | 61,693 | 62,668 |
拆出资金 | 49,435 | 44,479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 112,176 | 40,017 |
衍生金融资产 | 4,678 | 7,151 |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 421,093 | 246,370 |
发放贷款和垫款 | 4,011,495 | 3,014,984 |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 729,895 | 799,647 |
持有至到期投资 | 883,915 | 576,323 |
应收款项类投资 | 890,199 | 892,532 |
其他金融资产 | 35,621 | 32,936 |
表内项目合计 | 8,669,110 | 6,818,823 |
信贷承诺 | 1,221,683 | 781,582 |
合计 | 9,890,793 | 7,600,405 |
按担保方式划分的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
抵押贷款 | 1,562,141 | 37.7 | 1,187,838 | 38.3 |
质押贷款 | 677,776 | 16.4 | 506,899 | 16.4 |
保证贷款 | 1,101,661 | 26.6 | 655,051 | 21.1 |
信用贷款 | 796,609 | 19.3 | 750,371 | 24.2 |
合计 | 4,138,187 | 100.0 | 3,100,159 | 100.0 |
截至2009年末,本行抵押、质押、保证担保贷款合计33,415.7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917.90亿元,合计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到80.7%,比上年末提高4.9个百分点。
按逾期期限划分的逾期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金额 | 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 金额 | 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 |
逾期90天 | 20,417 | 0.5 | 40,315 | 1.3 |
逾期90天至360天 | 16,299 | 0.4 | 30,991 | 1.0 |
逾期360天至3年 | 40,233 | 1.0 | 14,754 | 0.5 |
逾期3年以上 | 1,201 | - | 778 | - |
合计 | 78,150 | 1.9 | 86,838 | 2.8 |
重组贷款和垫款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金额 | 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 金额 | 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 |
重组贷款和垫款 | 11,675 | 0.3 | 11,197 | 0.4 |
贷款集中度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十大单一借款人 | 行业 | 金额 | 占贷款总额百分比(%) |
借款人A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 | 19,441 | 0.47 |
借款人B | 房地产业 | 9,831 | 0.24 |
借款人C | 建筑业 | 9,375 | 0.23 |
借款人D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 | 9,311 | 0.23 |
借款人E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 | 8,980 | 0.22 |
借款人F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 | 8,686 | 0.21 |
借款人G | 制造业 | 8,439 | 0.20 |
借款人H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8,405 | 0.20 |
借款人I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及供应业 | 8,379 | 0.20 |
借款人J |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 8,083 | 0.19 |
合计 | 98,930 | 2.39 |
截至2009年末,本行对最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4.41%,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22.47%,均符合监管要求。
贷款五级分类分布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金额 | 占比(%) | 金额 | 占比(%) | |
正常 | 3,693,136 | 89.24 | 2,568,164 | 82.84 |
关注 | 324,810 | 7.85 | 397,928 | 12.84 |
不良贷款 | 120,241 | 2.91 | 134,067 | 4.32 |
次级 | 52,575 | 1.27 | 87,104 | 2.81 |
可疑 | 62,895 | 1.52 | 43,968 | 1.42 |
损失 | 4,771 | 0.12 | 2,995 | 0.09 |
合计 | 4,138,187 | 100.00 | 3,100,159 | 100.00 |
本行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的各级次核心定义,在综合考虑债务人的履约能力、履约记录、履约意愿、项目的盈利能力、担保等因素的基础上,依据分类标准确定每一笔贷款的分类级次。报告期内,本行通过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锁定潜在风险客户清单、采取限期退出等刚性政策,实现关注类贷款余额、占比双下降。同时,加强信贷管理、提高准入门槛、严控新发生不良贷款以及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占比双下降。截至2009年末,本行不良贷款余额1,202.41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38.26亿元;不良贷款率2.91%,下降1.41个百分点。
按业务类型划分的不良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金额 | 占比(%) | 不良率(%) | 金额 | 占比(%) | 不良率(%) | |
公司类贷款 | 108,785 | 90.5 | 3.66 | 123,286 | 91.9 | 5.23 |
其中:短期公司类贷款 | 46,329 | 38.6 | 3.74 | 48,850 | 36.4 | 4.39 |
中长期公司类贷款 | 62,456 | 51.9 | 3.61 | 74,436 | 55.5 | 5.97 |
票据贴现 | 66 | - | 0.02 | 71 | 0.1 | 0.03 |
个人贷款 | 11,072 | 9.2 | 1.40 | 10,323 | 7.7 | 2.22 |
个人住房贷款 | 5,389 | 4.5 | 1.08 | 5,271 | 3.9 | 1.65 |
个人卡透支 | 282 | 0.2 | 2.00 | 187 | 0.1 | 2.37 |
个人消费贷款 | 456 | 0.4 | 0.53 | 475 | 0.4 | 1.12 |
个人经营贷款 | 3,426 | 2.8 | 3.23 | 3,171 | 2.4 | 4.04 |
其他 | 1,519 | 1.3 | 1.77 | 1,219 | 0.9 | 7.46 |
境外及其他贷款 | 318 | 0.3 | 1.14 | 387 | 0.3 | 2.01 |
合计 | 120,241 | 100.0 | 2.91 | 134,067 | 100.0 | 4.32 |
截至2009年末,本行公司类不良贷款余额1,087.85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45.01亿元;不良贷款率3.66%,下降1.57个百分点。个人类不良贷款余额110.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49亿元;不良贷款率1.40%,下降0.82个百分点。
按地域划分的不良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 月31 日 | ||||
金额 | 占比(%) | 不良率(%) | 金额 | 占比(%) | 不良率(%) | |
总行 | 2,127 | 1.8 | 1.74 | 2,128 | 1.6 | 1.51 |
长江三角洲地区 | 22,194 | 18.5 | 1.93 | 22,198 | 16.6 | 2.48 |
珠江三角洲地区 | 14,888 | 12.4 | 2.43 | 14,557 | 10.9 | 3.25 |
环渤海地区 | 19,642 | 16.3 | 2.78 | 21,287 | 15.9 | 4.22 |
中部地区 | 16,086 | 13.3 | 3.30 | 17,968 | 13.4 | 5.26 |
东北地区 | 6,146 | 5.1 | 4.68 | 7,364 | 5.5 | 8.15 |
西部地区 | 38,840 | 32.3 | 4.31 | 48,178 | 35.8 | 7.32 |
境外及其他 | 318 | 0.3 | 1.14 | 387 | 0.3 | 2.01 |
合计 | 120,241 | 100.0 | 2.91 | 134,067 | 100.0 | 4.32 |
2009年,本行各个区域贷款质量全面提高,不良贷款率均有所下降。截至2009年末,东北、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不良贷款率同比分别下降3.47、3.01和1.96个百分点。
按行业划分的公司类不良贷款结构
人民币百万元,百分比除外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金额 | 占比(%) | 不良率(%) | 金额 | 占比(%) | 不良率(%) | |
制造业 | 34,445 | 31.7 | 3.88 | 32,640 | 26.5 | 4.28 |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 16,062 | 14.8 | 3.90 | 21,866 | 17.7 | 5.71 |
房地产业 | 14,816 | 13.6 | 3.47 | 20,362 | 16.5 | 6.06 |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企业 | 9,243 | 8.5 | 3.05 | 7,861 | 6.4 | 3.93 |
批发和零售业 | 10,412 | 9.6 | 4.58 | 9,091 | 7.4 | 5.50 |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3,715 | 3.4 | 2.39 | 5,919 | 4.8 | 6.51 |
建筑业 | 2,761 | 2.5 | 2.77 | 3,932 | 3.2 | 4.77 |
采矿业 | 1,179 | 1.1 | 1.26 | 1,134 | 0.9 | 1.7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3,152 | 2.9 | 2.18 | 4,001 | 3.2 | 6.22 |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 551 | 0.5 | 1.95 | 1,043 | 0.8 | 2.74 |
其他行业 | 12,449 | 11.4 | 6.52 | 15,437 | 12.6 | 9.09 |
合计 | 108,785 | 100.0 | 3.66 | 123,286 | 100.0 | 5.23 |
2009年,本行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加强行业信贷政策指导,积极支持三农、民生领域、振兴产业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稳健发展房地产行业贷款,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投放,行业信贷结构总体优化。2009年,不良贷款余额减少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不良贷款160.6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8.04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1.8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2008年受地震影响的部分水电企业在2009年经营好转;房地产业不良贷款148.1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5.46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2.59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本行根据房地产市场走势,主动优化客户结构,密切监测客户财务状况和还款能力,切实加强了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
贷款减值准备变动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 | 以个别方式评估 | 以组合方式评估 | 合计 |
年初余额 | 43,141 | 42,034 | 85,175 |
本年计提 | 15,025 | 29,264 | 44,289 |
本年核销 | (1,036) | (34) | (1,070) |
本年转回及转出 | |||
-收回原转销贷款和垫款导致的转回 | 20 | 6 | 26 |
-贷款和垫款因折现价值上升导致转回 | (1,551) | (173) | (1,724) |
-转回剥离不良贷款减值准备 | - | - | - |
-转入抵债资产 | - | - | - |
-汇率变动 | (3) | (1) | (4) |
年末余额 | 55,596 | 71,096 | 126,692 |
截至2009年末,贷款减值准备余额1,266.9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5.17亿元。其中,组合评估减值准备余额710.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90.62亿元;个别评估减值准备余额555.9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4.55亿元。拨备覆盖率达到105.37%,比上年末提高41.84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
4.5.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本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贷款组合、投资组合、担保业务以及其他各种表内外信用风险敞口。
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由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市场风险承担部门(机构)等构成。董事会负责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年度工作目标和计划、市场风险限额,监督高级管理层对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的执行情况。高级管理层负责日常审批风险管理相关事项,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并确保银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风险管理部负责全行市场风险的集中管理,统一制定全行市场风险偏好和限额方案,协调各市场风险承担部门(机构),统一管理交易账户、银行账户的市场风险。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的日常管理。金融市场部及各分支机构根据总行统一的风险偏好,负责在交易授权、市场风险限额以内对部门内(辖内)自营及代客业务进行市场风险管理。
2009年,本行主动调整投资组合管理策略,优化资产配置结构,降低外币债券风险敞口。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报告、限额管理、账户划分等方面的管理程序;加强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市场风险管理水平稳步提高,确保相关业务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开展。
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划分
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风险管理和更准确计量市场风险监管资本,本行将所有表内外资产负债划分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交易账户包括本行为交易目的或规避交易账户其他项目风险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类头寸划入银行账户。
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采用限额管理、敏感性分析、久期、压力测试和风险价值(VaR)等方法管理交易账户市场风险。2009年,本行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制定下发市场风险限额、交易账户划分以及理财业务风险分类等市场风险管理基本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管理职责和流程。完成外币资金交易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交易账户市场风险的集中计量和监测,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银行账户市场风险管理
本行综合运用限额管理、压力测试、情景分析和缺口分析等技术手段,管理银行账户市场风险。
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风险是指因法定或市场利率的不利变动而引起银行收入或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本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本行银行账户中利率敏感资产和负债的到期期限或重新定价期限的不匹配。
本行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利率风险管理手段,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控制在全行风险偏好容忍的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本行通过分析利率敏感性缺口,对银行账户的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和期限匹配特征进行静态测量,对利率的潜在变化进行评估。本行根据计量及评价的结果,调整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改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敞口的管理。
2009年,本行密切关注本外币利率走势,制定利率风险管理办法,完善利率风险定价模型,改进利率风险测算技术,在利差不断收窄的情况下稳定净利息收益率水平。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实现全行利率风险集中管理。
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指资产与负债的币种错配所带来的风险。汇率风险主要分为风险可对冲的交易性汇率风险和经营上难以避免的结构性资产负债产生的汇率风险(“结构性汇率风险”)。
本行汇率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汇率风险管理手段将所承担的汇率变动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降低到可容忍程度。汇率风险管理的一般策略是压降汇率风险净敞口,减少汇率风险暴露程度。本行通过敞口限额管理和资产负债币种结构管理,确保汇率变动产生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009年,本行加强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分析和外汇风险敞口监测,积极运用掉期、远期、期权等方式调整资产负债的币种和期限结构,并对外汇注资进行了避险安排,有效控制了外汇风险敞口规模。
市场风险限额管理
2009年,本行进一步完善了市场风险限额管理体系,制定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办法,明确市场风险限额设定和调整的原则、流程,业务敏感性和风险控制的有效性不断提高。
本行交易账户市场风险限额包括数量限额、止损限额、风险限额,银行账户市场风险限额包括数量限额、压力测试限额。市场风险限额的设定频率为每年一次,由总行风险管理部根据业务需求及全行风险偏好拟定市场风险限额,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议并经董事会批准执行。市场风险承担部门(机构)负责监测本部门(机构)市场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并按月向风险管理部报告;风险管理部负责汇总管理全行市场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检查市场风险承担部门(机构)的限额执行情况,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限额监测情况和检查结果。
利率风险分析
截至2009年末,本行一年以内利率敏感性累计负缺口为10,057.94亿元,缺口绝对值较上年末增加了1,832.33亿元。
利率风险缺口
人民币百万元
1个月以内 | 1至3个月 | 3至12个月 | 1年及1年以下小计 | 1至5年 | 5年以上 | 非生息 | |
2009年12月31日 | (2,160,613) | 842,107 | 312,712 | (1,005,794) | 266,780 | 1,018,593 | (56,521) |
2008年12月31日 | (1,292,760) | 284,641 | 185,558 | (822,561) | 137,223 | 1,011,060 | (86,074) |
利率敏感性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
收益率基点变动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利息净收入变动 | 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 利息净收入变动 | 其他综合收益变动 | |
上升100个基点 | (12,516) | (14,826) | (9,315) | (17,431) |
下降100个基点 | 12,516 | 15,851 | 9,315 | 18,714 |
上述利率敏感性分析显示在各个利率情形下,利息净收入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上述分析以所有年期的利率均以相同幅度变动为前提,且未考虑管理层为降低利率风险而可能采取的风险管理活动。
以本行2009年12月31日的资产及负债为基础计算,若利率即时上升(下降)100个基点,本行2009年12月31日的后一年度利息净收入将减少(增加)125.16亿元。若利率即时上升100个基点,本行的其他综合收益将减少148.26亿元;如利率即时下降100个基点,本行的其他综合收益将增加158.51亿元。
汇率风险分析
本行面临的汇率风险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产生的敞口风险。2009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基本平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全年累计升值64个基点,升值幅度为0.09%。
外汇敞口
人民币(美元)百万元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人民币 | 等值美元 | 人民币 | 等值美元 | |
境内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净额 | 26,706 | 3,911 | 162,398 | 23,761 |
境外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净额 | 3,456 | 506 | 4,287 | 627 |
境内外金融资产/负债外汇敞口净额 | 30,162 | 4,417 | 166,685 | 24,388 |
截至2009年末,本行外汇净敞口规模44.17亿美元,较去年减少199.71亿美元,主要是由于报告期内本行通过避险安排消除了与外汇注资相关的外汇风险敞口,降低了美元敞口规模。
汇率敏感性分析
人民币百万元
币种 | 外币对人民币汇率上涨/下降 | 税前利润变动 |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
美元 | +1% | 269 | 1,650 |
-1% | (269) | (1,650) | |
港币 | +1% | 3 | (31) |
-1% | (3) | 31 |
截至2009年末,受外汇注资避险安排影响,本行外汇汇率风险敞口大幅减少,汇率敏感性程度相应降低。本行持有的外币资产负债以美元和港币为主,根据报告期末的汇率敞口规模测算,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每升值(贬值)1%,本行税前利润将增加(或减少)2.69亿人民币。
4.5.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获得充足资金以偿还债务的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主要包括:客户集中支取存款、债务人大面积延期支付、资产负债结构严重错配、大额资产变现困难等。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确保能够及时偿还债务、以及为信贷和投资业务提供资金。
流动性风险管理
本行对流动性实施本外币一体化管理。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审议决策机构,资产负债管理部是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具体组织实施部门,各级行和相关部门是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配合支持部门。
本行定期分析研究国家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本行流动性状况的影响,积极关注监管部门的最新监管要求,及时采取一系列措施管理本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实时监控全行超额备付金、按日匡算预测资金、按周召开流动性例会分析宏观形势、按月对流动性风险情况进行分析、按季开展压力测试等方式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即时计量和监控;积极营销组织存款,拓展市场有效融资,保持本行较好的流动性以及负债稳定性;合理安排贷款期限结构,扩大债券和票据业务规模,提高资产的可变现能力;监控流动性风险监管和内控指标、定期开展压力测试等,构建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和流动性应急计划触发机制;加快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提高流动性风险的电子化管理水平。
流动性风险分析
2009年,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全年货币和信贷总量快速增长,市场流动性宽裕,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保持稳定,市场利率略有波动,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面对较大的资金运作压力,本行采取一系列“促运用、降成本”的措施,积极消化富裕流动性,提高资金营运效益。主要包括促进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的发展,加大市场短期融资和公开市场运作;调整同业存款政策,控制付息成本。
流动性缺口分析
下表列示了2009末本行金融资产及金融负债到期日情况。
人民币百万元
已逾期/ 无期限 | 即期偿还 | 1个月内 | 1至3个月 | 3个月至 12个月 | 1年至5年 | 5年以上 | 合计 | |
金融资产 | 1,229,190 | 198,013 | 522,374 | 911,916 | 1,825,948 | 1,894,914 | 2,135,936 | 8,718,291 |
金融负债 | - | (4,808,975) | (510,877) | (724,619) | (1,735,613) | (682,589) | (32,560) | (8,495,233) |
资产负债净头寸 | 1,229,190 | (4,610,962) | 11,497 | 187,297 | 90,335 | 1,212,325 | 2,103,376 | 223,058 |
本行通过流动性缺口分析来评估流动性风险。2009年末,由于市场流动性宽裕、活期负债增长较快,导致本行即期偿还流动性缺口加大;同时由于短期内到期资产增加较多,导致1个月内、1至3个月两个期限的流动性缺口由负转正。
4.5.5操作风险管理与反洗钱
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和信息系统,或者外部事件等带来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策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实物资产的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故障,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中的问题等。
本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降低操作风险的不确定性;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操作风险可能导致的损失,将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建立应急响应机制,降低突发性事件带来的冲击;促进经营理念和方式的转变,实现“风险与收益最优化”。
本行建立了操作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业务部门作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和内控合规部作为第二道防线,审计局操作风险第三道防线。2009年,本行按照《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和《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监管资本计量指引》要求,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积极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持续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流程、系统建设,风险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制定下发操作风险识别管理办法,设计操作风险动态识别程序,建立持续识别风险的动态机制,监测和评估关键风险点。开展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试点,查找业务关键风险点和风险管理薄弱环节,推动流程优化、制度改进和操作风险评估和控制体系的完善。优化关键风险指标,在标准法基础上开展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并试点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为启动高级计量法奠定基础。开发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搭建操作风险数据存储的统一平台。
反洗钱
2009年,本行加强了反洗钱管理体系建设。调整本行反洗钱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反洗钱组织体系。规范反洗钱工作内部管理、反洗钱风险客户分类管理、黑名单监测管理等工作,健全反洗钱制度体系。组织编写反洗钱合规手册,着力实现反洗钱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优化升级反洗钱信息管理系统,增强风险的监测能力,大幅提高了本行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数据报告质量。建立反恐融资监测系统,有效实施对恐怖融资的控制,严格履行反洗钱国际义务。同时加强开展反洗钱工作沟通和交流,积极协助监管机构、司法部门和国际金融机构实施反洗钱核查和调查。
4.5.6 内部控制
本行遵循《商业银行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指南等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要求,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方面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一体化的内部控制体系。本行建立了“三会一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在董事会下设立战略规划委员会、“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等决策议事机构,建立科学决策机制。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和内控合规部门,明确内控合规部为本行内部控制的牵头管理部门,并上收一级分行审计职能,建立董事会领导下实行垂直管理和独立于业务经营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组织结构,本行形成了由决策层、建设执行层和监督评价层组成的内部控制管理框架。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注重业务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化建设,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多渠道监督制约机制,促进本行内部控制水平的持续提高。
报告期内,本行修订了董事会授权管理办法和行长授权管理办法,完善了本行统一管理、分级授权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合规手册的编写和审核工作,并对内部控制评价、反洗钱、关联交易、员工积分管理、合规性检查等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制订、修订了一系列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初步奠定内控合规制度基础。发布包括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组织完成本行员工行为守则教育检查活动,把合规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2009年,本行还开展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活动,评估结果表明,本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在所有重大方面基本符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整体有效。
4.5.7内部审计
本行建立了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机构对全行的经营管理、经营行为和经营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向董事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接受监事会的指导,接受审计委员会的检查、监督和评价。审计机构由审计局和十个审计分局组成,审计局统一组织、管理和报告全行审计工作,审计分局是审计局的派出机构,负责指定的内部审计工作,向审计局负责并报告工作。
本行内部审计工作致力于促进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行各项制度的遵守执行,对本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并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不断改善全行各项业务运营与管理活动。
报告期内,本行深入扎实地开展各项重点审计项目,全面完成了全年审计工作。深入开展了大规模集中审计,充分揭示并及时控制经营风险;完成了高管责任审计工作,客观评价了高管人员职责履行情况;对境外机构、总行外汇投资和交易、基建项目等进行了专项审计;开展了绩效审计调查和中间业务审计调查,为董事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4.6资本管理
本行以资本为对象和工具,进行计量、计划、配置、监控、评价和应用等资本管理活动,协调账面资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整体运作。报告期内,本行制定资本管理的制度、办法及操作规程,构建资本管理的制度框架;完善以资本规划和计划为核心的资本目标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当前、未来和压力情景下资本评估、规划、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始终保持业务、财务、风险和资本相匹配;加强和改进资本统筹管理,明确资本总量和结构的平衡机制,完善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账面资本的协调运作。
本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0 -2012年资本规划》1,明确了未来三年资本管理的基本原则、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资本补充机制和资本管理措施。本行资本管理的基本原则为:持续满足监管要求,保持合理的资本水平,实现资本充足水平与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结合;不断完善以经济资本管理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优化资产结构,合理配置经济资本,覆盖各类风险,保障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合理运用各类资本工具,优化资本总量与结构,提高资本质量,降低资本成本。
1 于2010年6月2日获第一届董事会第十二次会议和2010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
本行2010年-2012年资本充足率管理目标为: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5%,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5%。未来三年,本行将优先通过利润留存方式补充资本金,同时还可能采取多种外部补充资本方式。本行将通过增强盈利能力、探索资本补充工具、完善资本约束机制、建立资本充足评估程序、加强资本规划管理等措施,提高资本管理能力并确保资本充足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4.6.1资本充足率情况
本行依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计算和披露资本充足率。2009年,本行各项业务快速发展,资产规模加速扩张,加权风险资产大幅增长,本行通过留存利润、发行次级债等多种手段补充资本,确保资本充足率水平满足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需要。截至2009年末,本行资本充足率10.07%,核心资本充足率7.74%,分别比上年末上升0.66个百分点和下降0.30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情况表
人民币百万元
项目 | 2009年12月31日 | 2008年12月31日 |
核心资本: | ||
实收资本/股本 | 260,000 | 260,000 |
盈余公积及一般风险准备 | 18,448 | 1,251 |
未分配利润 | 59,817 | 12,022 |
少数股东权益 | 106 | 96 |
总核心资本 | 338,371 | 273,369 |
附属资本: | ||
贷款损失一般准备 | 66,057 | 37,815 |
可供出售投资公允价值变动储备 | 2,312 | 8,646 |
长期次级债 | 50,000 | - |
总附属资本 | 118,369 | 46,461 |
扣除前总资本基础 | 456,740 | 319,830 |
扣除: | ||
对未合并计算的权益投资 | 197 | 347 |
其他扣减项1 | 16,194 | - |
资本净额 | 440,349 | 319,483 |
加权风险资产及市场风险资本调整 | 4,373,006 | 3,396,301 |
核心资本充足率2 | 7.74% | 8.04% |
资本充足率3 | 10.07% | 9.41% |
注:1、指根据中国银监会2009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
制的通知》的规定扣减的本行持有的其他银行长期次级债务。
2、于2009年12月31日计算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未扣除计划分派予
2009年12月31日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的2009年度现金股利共
计人民币200.00亿元。如核心资本中扣除上述计划分派的2009年
度现金股利,2009年12月31日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为7.28%。
3、于2009年12月31日计算的资本充足率未扣除计划分派予2009年
12月31日登记在册的全体股东的2009年度现金股利共计人民币
200.00亿元。如资本中扣除上述计划分派的2009年度现金股利,
2009年12月31日的资本充足率将为9.61%。
4.6.2融资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资本基础、改善资本结构,经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本行于2009年5月20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完成了500亿元次级债券的发行,包括5+5固定利率、5+5浮动利率及10+5固定利率三个品种,金额分别为200亿元、50亿元和250亿元。本次发行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已依据适用法律和监管部门的批准用于充实本行附属资本。本行根据自身资本需求及对市场的研判,选择适宜的发行窗口,完成了本次次级债券发行。本次发行是迄今为止中国债券市场最大规模的次级债券发行,以及亚太地区最大规模的信用债发行。
2010年4月21日,本行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本行首次公开发行上市方案。根据该方案,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充实本行资本金,以支持未来业务发展。
4.6.3经济资本配置和管理
2009年,本行以内部历史数据的风险计量结果为基础改进经济资本计量,以提高经济资本计量的全面性、风险敏感性;加强经济资本总量约束和限额控制,不断强化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账面资本的协调管理,落实资本约束和回报要求;完善经济资本配置机制,坚持效益性配置与战略性配置相结合,加大经济资本应用的约束力度,建立以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中资本管理模块的建设,着手打造全行资本监测、分析和应用的平台。
4.7展望
本行的战略目标是成为一家横跨城乡、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富有竞争力的世界级金融企业,城乡一体化的业务发展模式是本行最大的经营特色。近年来,本行适应城乡经济双向融合、生产要素加速流动的趋势,明确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强化了城乡联动的经营格局,也使得本行在未来面临特殊的机遇和挑战。
(下转B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