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特别报道
  • 12:地产投资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躲不过去的跛脚政局
  • 不应高估人民币国际化的杠杆作用
  • 主动型开放式基金向何处去
  • 钢企被高价铁矿石深度套牢
  • 信息披露:以发布人法律责任为本
  • 投机乎?投资乎?——市场青铜法则系列之十
  •  
    2010年7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躲不过去的跛脚政局
    不应高估人民币国际化的杠杆作用
    主动型开放式基金向何处去
    钢企被高价铁矿石深度套牢
    信息披露:以发布人法律责任为本
    投机乎?投资乎?——市场青铜法则系列之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机乎?投资乎?——市场青铜法则系列之十
    2010-07-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孙 涤

      在证券交易,投资和投机可谓密不可分。

      按通常习用的语义,投资是正当和稳当的;投机则饱受各种各样的指责,包括道德上的不可取。且来看个例子,杨某靠证券买卖谋生和盈利。当他只是“杨十万”时,人们不屑地叫他为倒爷或赌徒;当他赚了点钱,成为“杨百万”时,人们称他投机客,有些酸溜溜的;要是他变成“杨亿万”时,人们就来恭维,把他誉为“投资(银行)家”,艳羡之余,甚至有可能邀请他当政治家,送上政协委员之类的头衔。其实,一直以来,杨先生干的是同样的事。

      如果市场合规而个人合法的话,投资和投机的确难以分清,而分清两者,益处其实也不大。若一定得区分,笔者以为,还是凯恩斯的意见比较确切。凯恩斯认为,从收益的结构来看问题,投资者主要着眼点在股利分红,那是投资;要是主要着眼点在股价波动,那就是投机,如是而已。美国近百年来的股市年平均收益率为9.1%,刨去交易、管理等费用,年收益率在7%左右;扣除货币贬值的因素,税前的实质回报到了5%,你就该满足了(且不谈税收,国内还没有开征资本利得税)。不妨自问,你希望得到5%的平均股票收益,全部得之于分红的收入,那你就是投资客。如果你期待的收益来自于股价波动,那就有投机成分;要是你对投资回报的期望超过5%, 甚至超过了9%,那么投机企图心就已相当明显了。至于企图能否得逞,又当别论。在目前在股市里,有多少人是安于5%至7%的回报率的?

      解释了“赌”这个不堪的字眼后,再来谈谈为何投资股市如同你是在和投资大众的“对赌”。仍以美国为例,上市公司长期平均的年产出是9%,政府、通货膨胀、专业操作(理财人员、金融中介、信息系统等等)有分配的优先权不少于4%,所以投资人合理期望的实质回报该在5%或以下。如果要求超过此数,就只能从其他投资者那里去争夺。想要在这场以5%为基数的“零和博弈”中胜出,必须“以天下心为心”——了解其他投资(投机)人的心态和动向,并先走出半步,超前哪怕只是一步就有可能走过了头。

      借用一下凯恩斯“投资股市就像选美比赛”的比喻。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在数百个候选美女中挑五名。挑中的名单越接近最后胜选的五个人,就赢得越多。因此,姑娘是不是真的漂亮,不重要。你认为谁真漂亮也不重要,多数人不认同,你的观点就是白搭;别人的观点有点重要,假如他们构成了压倒性多数的话。问题在于,你在事前怎么能确知他人的某个选择是压倒性的呢?这就到了博弈最难的关键:需要推测其他人怎样估算你的观点,每个人都需要做这样的推测。当人们相信别人将如何选择和行动时,就会抱薪助焰,跟着押上自己的一票。于是就有了所谓“造势”:旨在扭曲的引导下愈演愈烈的正反馈。做个大家熟悉的类比,当“超女大赛”如火如荼展开后,谁唱得“真正的好”已无关紧要了,李小姐的粉丝或张小姐的粉丝会想方设法告诉大众,其偶像的人气已明显占了上风,忽悠大家跟着投赞成票。推波助澜之下,粉丝的偶像果然会占鳌头。

      “超女大赛”和“全民炒股”虽然都是市场行为,都受青铜法则宰制,不过“超女”的造势是通过“一人一票”(实际上是“一部手机一票”外加上一毛钱的短信发送费),在手机面前“机机平等”;而股市的造势则是“一元一票”,在金钱面前“元元平等”。散户是人多(钱少)势不众,要影响大市,可能性几乎没有。散户所能做的只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尽量避免被扭曲受误导,“理性”地推测什么是压倒性的意见表达,以期因势利导。

      然而要获得这样的“理性”,对常人而言极为难得。经济学和金融学抽象地假设,每天收市时,价格都处于“均衡”,似乎总是 2+2 = 4。如果昨天的价格为3,那说明昨天是 1+2、2+1、或者 1.5+1.5……明天的收市价格即使是5的话,原因也只能是 2+3、3+2、或 1.5+3.5、-1+6 之类的。但是,这种“理性”假设和我们在市场上观察到的,却是大大地相左。市场里观察到的经常是,2+2 = 3 或 2+2 = 5,甚至2 或6,经济金融学的通行理论却自圆其说,认为它们都是2+2的均衡价格。

      在证券交易市场,毛病就出在等号上,这个“=”,是对“基本事实的诠释”,再加上人类的情感欲念的混合物。在极端的情况下,它甚至可以导致更偏颇的2+2 = 7(“贪婪”的结果),或者2+2 = -1 (“惧怕”的结果)。诚如投资大师巴菲特所言,贪婪和惧怕是传染力极强而毒性剧烈的人性通病。尽管人类在科技上的进展神速,在“对赌”的管理控制上却不见得高明了多少。 2008年7月前的“2+2 = 10”一变而到2008年9月以后的“2+2 = -5”,便是令人莫奈其何的例证。

      怎么会产生如此的结果?不少领域,比如进化伦理学、文明考古学、实验心理学、脑神经认知科学,以及正在兴盛起来的实验经济学和金融行为学等等,都在积极探索,寻求解答。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协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