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公 司
  • 7:公司纵深
  • 8:公司前沿
  • 9:观点·专栏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动向
  • A4:市场·资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工资上涨带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动力
  • 6月重工业用电增幅大幅回落 产业结构调整转折点显现
  • 发改委明确四类价格违法行为
  • 深圳立讯精密主板IPO过会
  • 中国城市
    综合竞争力提升迅速
  •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6月末已达186%
  • 财政部要求地方
    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
  •  
    2010年7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要闻
    工资上涨带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动力
    6月重工业用电增幅大幅回落 产业结构调整转折点显现
    发改委明确四类价格违法行为
    深圳立讯精密主板IPO过会
    中国城市
    综合竞争力提升迅速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6月末已达186%
    财政部要求地方
    压缩结余结转资金规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工资上涨带来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动力
    2010-07-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作者 沈建光
      □作者 沈建光
      作者系
      瑞穗证券大中华区
      首席经济学家、博士

      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劳动力不足将导致工资大幅上涨,这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及结构转型带来五方面正面影响: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率、促进自动化和产业链升级、促进服务业发展、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面临更大机遇及促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当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显不足,普通劳动力正由“全面过剩”向“结构短缺”转变,劳动力不足导致工资大幅上涨,这标志着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笔者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出现,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及结构转型有五方面的正面影响。

      第一,收入增长将逐步提高居民消费率。日本经验显示,经历了“刘易斯拐点”后,居民消费增长有所加速,消费所占GDP比重出现了实质性提高,当时居民消费率也进入了拐点。

      相比之下,我国一直是“高储蓄率、低消费”的国家,拐点的出现将为中国变“以投资出口推动经济”为“消费推动经济”提供了重要契机。因为,随着农民工工资的稳步提高,将带动居民收入的普遍增加,并刺激消费增长。通过对“城镇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与“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月收入提高1%,将带动消费支出提高0.73个百分点。所以,未来劳动力报酬的提升,将有助于推动消费增长。由此可见,中国家庭消费预期将大幅增加,中国可能在五年内成为世界第二大居民消费国。

      第二,低端劳动力工资上升将促进自动化和产业链升级。“刘易斯拐点”出现后,劳动力成本将不断上升,企业会更加积极地推进机械替代劳动力或提高生产线自动化等进程,以此降低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因此,劳动力成本上升将迫使企业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手段,这将促进制造业升级。

      根据日本的经验来看,“刘易斯拐点”过后,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普遍提高,上世纪70年代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达到了10%。并且,还出现了制造业内部的结构转型,低端制造业面临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例如,1970年至2000年的20年内,日本纺织业增加值所占制造业增加值比例由5.5%下降到1.3%。相反,随着新技术的应用,高端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同期电气机械业增加值所占制造业增加值由11%上升到16%。当然,二元经济国家在经历了“刘易斯拐点”后,也将有望实现制造业内部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

      第三,劳动力工资上涨将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刘易斯拐点”出现后,由于劳动力报酬上升将带来消费和服务的需求增加,为消费和服务总需求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了动力。

      仍以日本的经验为例观察,从1970年代到2000年代,日本制造业所占GDP比重从36%迅速下降到23%,同期服务业所占GDP比重却由35%提升至42%。可以说,“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为制造业让位于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中国的工资上涨也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将促进我国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导向型、由沿海向内陆、由制造业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经济结构转变。这种转型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机会,有望改变劳动力工资结构性失衡。另外,随着低附加值企业的利润缩减,将有利于促进其产品更新、促进产业链提升。

      第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面临更大机遇。目前,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的大幅上涨,增加了企业在东部设厂成本,很多企业已经选择把工厂迁往内地,这将有助于平衡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区域结构转型。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总体上也还远未到制造业向国外转移阶段,当年日本、韩国等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大规模转移是出现在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后,而2009年我国人均GDP仅为3711美元,且东部人均GDP是西部地区人均GDP的2.7倍。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空间来接受产业转移。

      第五,促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劳动力工资上涨,将导致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但却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压力;当劳动力工资上涨超过人民币名义汇率上涨时,这将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促进中国贸易顺差的减少。从这个角度分析,劳动力工资的快速上涨,加上美元对欧元走强等其他影响因素,显示出当前人民币没有被大幅低估,这也为更趋灵活性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创造了良好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