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要闻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公 司
  • 7:公司纵深
  • 8:公司前沿
  • 9:观点·专栏
  • 10:能源前沿
  • 11:调查·区域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3:特别报道
  • 14:特别报道
  • 15:特别报道
  • 16: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动向
  • A4:市场·资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期货
  • A7:信息披露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基金大幅增仓 银行股投资价值浮出水面
  • 农行估值优势明显 上市后或有一二成上升空间
  • 外资机构更青睐农行H股
    短期表现或好于A股
  •  
    2010年7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5版:特别报道
    基金大幅增仓 银行股投资价值浮出水面
    农行估值优势明显 上市后或有一二成上升空间
    外资机构更青睐农行H股
    短期表现或好于A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大幅增仓 银行股投资价值浮出水面
    2010-07-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张欢 ○编辑 陈羽
      徐汇 资料图

      冷落多日的银行股终于迎来了机构的关注。数据显示,7月以来,基金等机构增持A股动作明显,身处估值洼地的银行股更是成为增仓的重点板块。其中1日至9日期间,基金等机构增持银行股高达34.36亿元,位列所有板块之首。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短期内银行股走势仍受到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等因素压制,但从长期看,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将带动个人金融服务需求的上升,规模驱动之外的银行业还将带来新的增长点。目前银行股的估值水平已接近历史底部,银行板块的估值优势正逐步显现。

      ⊙记者 张欢 ○编辑 陈羽

      三大担忧渐消

      下半年迎来修复空间

      虽然各家上市银行的中报数据尚未披露,但今年上半年乃至全年银行业业绩高速增长已毫无悬念。但与银行亮丽业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半年银行股股价却出现了大幅下跌。

      “银行融资压力、银行资产风险、银行业绩增长持续性担忧无疑是压制银行股走势的三大主因。”分析人士说,“但从下半年行业实际情况看,上述三大担忧正逐渐消退,虽然出色的中报会否扭转银行股行情尚未可知,但银行股估值修复空间已开始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同。”

      融资压力方面,分析人士指出,目前各家银行的再融资计划已全部公布,公开融资计划预计在近几个月内完成,资金压力对银行股的挤出效应已基本释放完毕。此外,农行的发行价低于市场预期,预计上市后将有5%-10%的涨幅,将对银行板块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

      “这一轮融资后,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将上升1.5%左右,在信贷规模增速回归常态、高利润进一步补充核心资本的情况下,未来两年的资本消耗基本能得到满足,大部分银行短期再融资压力较小。”财富证券研发分析师刘之彦说。

      在资产风险方面,各界主要担心的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对于银行资产安全的冲击。广发证券分析师余晓宜表示,市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反应或已过度。一是贷款有望低于市场所担心的数字,二是贷款的处置上不会是“一刀切”,问题贷款将用2、3年甚至5年的时间来消化,此外地方政府也将承担一部分问题贷款。

      “即使按照房价下跌30%的最悲观预期计算,所有房地产贷款不良至多上升1.2个百分点,房地产贷款占到总量的25%左右,也是最坏情况下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0.3个百分点, 对今年净利润的影响不到8%。”分析人士说。

      此外,分析人士也表示,虽然今年信贷规模较去年大幅下降,但目前来看,今年7.5万亿规模仍然属于高增长,规模方面银行业仍具备增长动力。

      “目前我国融资方式单一,经济发展无法离开银行的中间媒介作用。从贷款结构来看,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占比还很低,这部分市场的空间巨大。长期来看,只要中国经济能保持继续稳定向上的趋势,银行规模就具备增长的动力。”分析人士说。

      

      估值优势明显

      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数据显示,目前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在10倍左右,平均市净率在2倍上下,已接近2008年时银行股的最低估值,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安全边际。与全部A股的加权估值水平相比,银行股与非银行股的市盈率折价大约60%,市净率折价大约30%,折让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同时A股与H股平均估值也存在着大幅的折价,香港作为全球化市场,股票定价相对比较合理,H股相对于A股如此大的折价率也是前所未有的,这至少说明国外投资者对中国银行股的认同度比国内投资者要高。”分析人士表示,“虽然短期内以息差收入为主的传统盈利增长模式还难以转型,但从长期看,消费升级和经济发展转型带来金融服务领域的深化,未来我国金融业还具备相当多的盈利增长点。”

      根据历史经验,美国银行业在1980年之前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8.8%,与目前中国银行业相似。此后,中间业务开始了长期持续的增长。到1996年非利息收入平均占比达到36.5%,到2000年达到42.9%,之后一直稳定在40%左右。目前我国银行非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只有20%左右,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只有10%左右,未来中间业务将具备相当大的增长空间。

      刘之彦说,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与个人必将增加对银行服务的需求,银行单一资金提供者的角色逐渐弱化,存贷款业务将不断地向现金流管理和专业咨询等纵向延伸,中国银行业也将由间接的融资中介转变为金融综合服务的提供者。银行在基金、保险、理财产品销售和代办收支等方面有绝对的优势,而在个人消费升级中随着个人资产量和消费意愿的提高,银行客户数量、消费贷款数量都会大幅增长。

      “近几年我国银行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已经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银行今年1季报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同比增长42%,增速高于总收入增速10个百分点。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还处在起步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继续提高的空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成为银行坚实的利润增长来源。”刘之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