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
原料成本上升 乳企提价或成主流
⊙记者 吴正懿 ○编辑 全泽源
农业部最新公布的6月全国畜产品、饲料价格情况,对伊利、光明等乳制品企业并不是个好消息。统计显示,6月份,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价格普遍上涨,月度平均价格2.86元/公斤,环比上涨1.4%,同比上涨23.3%。这意味着,乳制品企业的生产成本正继续上扬,本已微薄的利润率将进一步被吞噬。不过,随着乳品业的消费信心恢复,行业复苏进一步牢固。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令乳品企业集体沦陷;2009年,随着三元股份并购三鹿,乳品企业步入“疗伤期”;2010年,随着元气逐日恢复,新一轮竞争蓄势待发。
不过,乳品企业眼下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问题——原料乳价格不断攀升。自2009年9月以来,国内原奶价格一路上涨,6月份企业收购价基本在3.3元以上,成本压力显著。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今年1-5月,乳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7%,增速较1-2月小幅回落0.9个百分点;然而,利润总额却同比下降10.4%,增速较1-2月回落19.4个百分点;行业毛利率为22.5%,较1-2月回落1.2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
实际上,液体乳、乳制品产量一直稳中有升。5月份,液体乳产量为148.27万吨,同比增长了4.62%,增速同比、环比分别下降3.9和15.33个百分点;乳制品产量为174.46万吨,同比增长了4.5%,增速同比、环比分别下降了3.49和12.09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液体乳和乳制品产量分别维持了9.83%和9.53%的增速。
显然,原料乳涨价却无法传递至终端,令增收不增利的乳企很受伤。如三元股份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同比可能会下降逾50%,主要原因是子公司河北三元食品正处初步整合经营阶段,前期市场投入依然较大;另外,原料奶价格趋于上涨,其他主要材料成本也呈上涨趋势。伊利股份
尽管如此,多份券商研报认为,随着乳品终端价格的不断上涨,行业毛利率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不大。可为佐证的是,糖酒快讯6月份数据显示,成都和北京地区的牛奶售价以涨价为主流。对36个城市袋装鲜牛奶的零售价统计显示,截至6月底,售价比5月份上涨0.02元至3.52元,涨幅为0.57%,并且该价格自去年12月份以来已连续6个月上涨,累计涨幅为2.92%;截至6月末,50个城市巴氏奶和利乐枕奶平均售价与5月份基本持平。
撇开难以把控的原料价格因素,国内乳企正暗中发力摩拳擦掌。2009年,三元股份正式收编三鹿资产,却也因此承受财报数据不佳的“代价”——2009年度,公司营收暴涨68%,但亏损1.29亿元,今年一季度仍亏损1325万元。显然,2010年对三元是至关重要的一年,重点之一是解决竞买三鹿资产之后的经济效益问题。借助接手三鹿资产以及随之进行的业务拓展,三元股份在全国市场布局中更进一步,子公司架构更清晰。
定位“世界级制造商”的光明乳业2009年成功扭亏,并在今年初推出修正后的股权激励计划。从限制性股票的解锁条件看,其隐含的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20%,剔除非经常性损益的销售净利率达到2%,净资产收益率达到8%。光明乳业2009年的收入增速为7.94%,激励计划设定的20%的收入增速也高于行业增速,将成为公司未来几年业绩增长的驱动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鲜奶产品的提价能力较高,华东地区提价能力较高。在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之下,光明乳业可以借助行业性的提价,以及优势区域和优势产品上的涨价来转移部分成本压力。
作为上海世博会的唯一指定乳品,伊利借机提高品牌知名度。在伊利的各项产品中,毛利率最高的是奶粉奶制品,其毛利率达42.25%,高出其他产品近10个百分点。在这项区别于主要竞争对手的“明星类”业务——奶粉领域,伊利股份继续加码,5月12日,公司宣布投资5.52亿元在黑龙江杜尔伯特建立年产4.5万吨的奶粉项目,为未来业绩成长埋下伏笔。
西南证券分析师认为,今年一季度,中经乳制品产业景气指数已连续三个季度回暖,预计行业景气度将逐步上升。在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乳品业的消费信心恢复将逐步增强,行业复苏进一步牢固;同时,来自国外乳品业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成本压力增加,乳品价格可能小幅上升,预计行业产量增速将维持在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