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焦点
  • 3:广告
  • 4:要闻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解剖一汽整体上市路径 年内上市基本无望
  • 自掏15亿投资研发奇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 华晨牵手欧美高端专用车欲谋国内专用车行业老大
  •  
    2010年7月16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车产业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车产业
    解剖一汽整体上市路径 年内上市基本无望
    自掏15亿投资研发奇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华晨牵手欧美高端专用车欲谋国内专用车行业老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自掏15亿投资研发奇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2010-07-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专访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

      ⊙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当国内汽车企业纷纷花巨资收购海外成熟品牌作为获得核心技术的捷径时,7月3日,奇瑞却宣布花15亿建立了亚洲最大的国家级汽车节能环保实验室。

      “第二批国家节能产品目录有望7月中旬公布,奇瑞汽车有近30款新车将上目录。到三季度,奇瑞汽车即可完成全系产品向节能产品的切换,即传统型产品都将符合节能车指标。”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能介绍一下这个耗资15亿的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吗?

      尹同跃:这次我们在国家的支持和要求下,建立了一个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明年我们就会正式的启用这个实验室。这15亿的投资是奇瑞的自有资金。

      这个碰撞实验室现在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面可以把汽车在公路上行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重现出来。比如车对墙的碰撞、车对车的碰撞、车对高速公路护栏的碰撞、轿车对卡车的碰撞以及侧翻的实验等。就是为了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验证汽车全方位的安全。

      记者:如此大手笔的投资是基于何种考虑?

      尹同跃:前六月奇瑞完成销售31万辆,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48%。下半年随着我们还有几款产品的上市,完成全年的任务不成问题。

      有个比较好的迹象,目前,上半年中国出口市场中,每两 台出口汽车中就有1 台是奇瑞的。

      奇瑞已经是全国汽车出口最大的公司,现在接近全国二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我们在海外的规划也非常大,我们一定要在发达国家有奇瑞公司的产品销售,我们要打造国际品牌,所以必须要在全球市场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实验室和实验人才队伍的建设就无比重要了,所以我们现在这方面的投资是非常大的,任务也很重。

      记者:近年自主品牌发展很快,您认为目前我国得自主品牌还面临哪些问题?

      尹同跃:今年中国的汽车产业可能会超过1500万台的总量,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合资企业在中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自主品牌同样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规模总是有极限的,尽管现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但总有一天会像日本和美国一样饱和,在真正饱和之前,中国汽车工业必须抓住这一段时间,迅速地把我们的技术、管理搞上去,把我们的品牌意识培养出来,中国必须要有世界级的品牌企业,有受人尊敬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