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市场·资金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大盘拒绝调整收五连阳
    挑战60日线摩拳擦掌
  • 适者生存
  • 每日关注
  • cnstock
  • 王亚伟二季度增持股7月狂飙
  • 身处动荡市 投资趋谨慎 美国长期共同基金上周资金多流入债基
  •  
    2010年7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市 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市 场
    大盘拒绝调整收五连阳
    挑战60日线摩拳擦掌
    适者生存
    每日关注
    cnstock
    王亚伟二季度增持股7月狂飙
    身处动荡市 投资趋谨慎 美国长期共同基金上周资金多流入债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适者生存
    2010-07-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建华 ○主持 于勇

      ⊙朱建华 ○主持 于勇

      

      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这个曾经主宰地球长达1亿多年的巨型物种怎么会突然就消失了呢?前不久央视科教频道播放了一部有关恐龙灭绝的系列片。其中有两点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是周期性。地球上的生物曾先后遭受四次毁灭性打击,而导致恐龙灭绝的只是最近的一次大灾难;二是适者生存。在历次大灾难爆发之后,地球上百分之八九十的物种遭受灭顶之灾,其中强者如主宰地球1亿多年的恐龙也未能幸免,而有些原先并不起眼的物种却能侥幸存活下来,并重又繁衍生息,让整个地球再次焕发生机。这一切印证的是:“适者生存”,而不是“强者生存”。

      显然,对于证券市场来说,同样逃不脱“周期性”与“适者生存”的法则。而我们也刚好经历了从6100多点回落到1600多点这样的暴跌。在这轮暴跌之后,A股市场正经历着凤凰涅槃般的质变。这些变化,在笔者看来,最明显地体现在原先的相对封闭性被快速打破。试想一下,A股市场原先只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池塘,它的水位高低,水流速度,甚至水质好坏,都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而一旦围绕着A股周边的堤坝被逐渐拆除,其结果将会怎样?一是A股的颜色将不再“特”了,二是与堤坝外的落差逐渐消失了,三是原先那些几亿、几十亿身价的机构也称不上什么大鳄了。现在来看,6100多点原来是A股市场在相对封闭状态下的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盛宴。按我们过去的经验,在A股市场中能够迅速做强、做大的,要么是坐庄成功,要么是跟庄成功。大到机构,小到底层散户,人们关心最多的就是各类消息,这是其买卖操作的最直接、最主要的依据。因此,对于不少投资者来说,可谓“成也消息,败也消息”。应当承认,有些投资者甚至机构就是这样实现造富神话,并且还在强化我们这样的思维模式。然而,在笔者看来,在A股市场经历这样一场巨大变革之后,上述的思维或运作模式将显然不适合未来的市场环境,如果投资者不能做到及时改变的话,就有可能无法实现“适者生存”,不管你原先的投资多么成功,现在的实力多么强,其结局很可能类似恐龙的命运。

      首先要改变的是投资理念。在业已“开放”的A股市场中,不会再有过去那么多“奇迹”,更多的应当只是“常规”。股票供应上的“无限”,不仅制约大盘的暴涨,同时也抑制了板块或个股的炒作。因此,投资者的盈利预期要建立在宏观基本面和具体上市公司业绩增长上,不能再像原先那样急功近利,要努力把握的是确定性收益。这一方面来自于潜心研究,另一方面要靠时间的积累。

      其次,要改变的是选股思路和操作方式。在完全进入机构时代的A股市场,市场主力的规模已今非昔比,尤其是那些国家队资金,那些产业资本,以及海外机构的大规模介入,其战略性的运作模式使原先的“坐庄”或“跟庄”变成海滩上玩的沙雕游戏,经不起一个大浪的冲击。在市场总体处于低位时,比如说A股市场目前这个点位,买进自己中意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这是笔者极为推崇的操作策略。当然,能够长期持有的股票,其公司质地、成长性、性价比等等指标都是出类拔萃的。

      不过,肯定也有不少投资者仍然热衷于短线操作,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段内把握住更多的获利机会。由于今后市场波动幅度不像原先那么大,而且热点的持续时间也不会像原先那么久,所以,短线操作者也同样需要降低收益预期和操作方式。如何通过严密科学的计算,在预期的收益和可能的风险之间取得一定的平衡,并通过有效手段或操作纪律控制好风险,将是短线操作面临的很大课题。

      当然,市场是最好的先生。在“物竞天择”的法则面前,我们即便成不了优等生,最起码也要做个及格生。

      (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副主编)

      栏目联系方式:yyou20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