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地产投资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期货·资金
  • A6:信息披露
  • A7:市场·观察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新36条”带来重大机遇 民营上市公司摩拳擦掌
  • 民间资本有望“抱团”挺进铁路建设等领域
  • 消费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
  • 民企主题投资值得期待
  • 人口红利趋于弱化 “调结构”更显迫切
  • 民企参与油气上游领域难度仍较大
  •  
    2010年7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新36条”带来重大机遇 民营上市公司摩拳擦掌
    民间资本有望“抱团”挺进铁路建设等领域
    消费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
    民企主题投资值得期待
    人口红利趋于弱化 “调结构”更显迫切
    民企参与油气上游领域难度仍较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消费服务业增长空间巨大
    2010-07-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雁争 吴婷 ○编辑 衡道庆

      ⊙记者 李雁争 吴婷 ○编辑 衡道庆

      

      市场人士认为,未来我国居民收入逐步增长是大势所趋,而这将推动对相关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出现爆发性增长,消费服务这类似乎讲不出“故事”的传统行业,未来将受到资本市场更多关注。

      申银万国首席分析师李慧勇认为,在经济、人口结构转变以及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未来5年工资的平均增速有望达到20%。

      博览财经高级研究员朱茵表示,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将使工资上涨和劳动收入增加势不可挡。而这将反过来促进家庭消费,另一方面,“80后”、“90后”成为消费主力也有利于消费率的提高。

      朱茵认为,2009年汽车市场的增长正是这种趋势的开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消费服务业的大发展,消费服务这类讲不出“故事”的传统行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脊梁。

      市场人士认为,在消费品行业的价值得到体现后,消费服务业的上涨空间也将逐步打开。

      根据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上的需要就成为首要追求目标。在朱茵看来,满足这一需要的行业首推医疗和保险。

      有关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的总体保险深度仅为3.3%(保险深度指保费收入占GDP的比例),远低于7.1%的全球平均水平,反映出中国保险业未来增长空间巨大。

      朱茵认为,随着将来保险企业盈利状况不断改善,保险企业的上升空间将被打开;而包括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和医院等在内的医疗保健行业,未来也将是产生大牛股的温床。

      另一方面,市场人士提出,随着劳动者收入全面提高,部分传统行业的增长方式将受到挑战,相关投资风险不容忽视。

      朱茵提出,在对“大消费”行业筛选时,应该回避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家电等行业,以免工资上涨导致企业利润受挤压。

      李慧勇则认为,劳动力成本占比越高、毛利率和利润率越低的行业,受劳动者报酬上涨的冲击将越大。根据对相关上市公司数据的测算,李慧勇指出,黑色金属、信息服务、电子元器件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大;化工、食品饮料、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业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