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巩万龙
又是一年评奖时,有熟悉的面孔,也有陌生的新人。距离本报首届“金基金奖”出炉,已过七年光景。7年前股市慢慢熊途,上证指数在1500点,7年后股指走到2600点,7年时间上证指数累计上涨仅有60%。
沧海桑田,7年间中国证券市场历经坎坷,波澜壮阔。自从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拉开序幕之后,中小板和创业板相继上马,到如今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股市漫漫长征路。这7年间,基金行业资产规模从缓慢爬升到快速扩张,最高峰时期全行业资产总规模超过3万亿,作为资产管理领域,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基金公司的投资管理能力是否与之匹配,这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出于评价基金公司专业管理能力,本报推出的“金基金产品奖”颇受业界关注。在我们评选规则中,除了考核较为优秀的业绩外,我们把基金是否忠实履行契约、是否具备清晰的投资理念、是否保持稳定鲜明的投资风格、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业绩和良好的风控等均列作考核指标。在同等业绩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较低换手率水平和交易费率的基金。
从原则上讲,“金基金产品奖”的评奖遵循长期性、公正性、客观性、一致性和公开性,评奖采取以定量为主、定性合规评价为辅。其中,客观评分由“上证基金量化评分体系”直接产生。主观评分,主要是合规审查,仅对个别存在违背契约、出现明显操作失误的基金作出调整。
其实,务实一点讲,我们的产品奖评选规则不跟风,不媚俗,不搞大锅饭,把中长期业绩持续优异的基金评选出来,以此让这些获得产品奖的基金让市场检验,让投资者检验,让基金公司检验。
如果回顾2007年以来的基金业,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大牛市让基金公司凭借一两只基金持续营销或IPO就能实现规模快速增长,如今那个“野蛮”的粗放发展时代结束了。摆在基金公司面前的是,发展进入了一个多只产品“百花齐放”的深耕时代。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只基金赚钱才是硬道理,如果一只业绩长年出现下滑,赚钱能力连续下降,甚至从未回到1元面值的被套状态,这样的基金公司迟早也会被投资者所抛弃。
难怪有基金经理感慨地表示,今年绝对收益思潮成了市场的主流,特别是阳光私募行业近两年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后,绝对收益思想更是被广泛推广,这对公募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说到底,股票基金业绩正是考核一家基金公司投研能力的试金石,一旦市场追捧那些短期业绩抢眼的基金时,我们或许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以一两年的成败论英雄。相比金融市场成熟的发达国家动辄运作10几年20年的基金,国内基金业很年轻,一年半载、一两年的业绩太过短浅。
一直以来,本报立志评选出的基金不应该单单是一年业绩优秀,而是从多角度考核基金业绩。因此,本报产品奖中的股票型和偏股型混合基金重点考察风险调整后收益和换手率,力求避免单纯考察基金净值增长、忽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而配置型基金突出业绩表现和资产配置能力,不考察换手率指标。
伴随着基金运作时间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可选样本数量也将会大幅增加,寻找业绩持续稳定的基金也是我们和广大投资者的共同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