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巡礼
  • 5:公司
  • 6:观点·专栏
  • 7:市场
  • 8:A市场观察
  • 9:开市大吉
  • 10: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1:信息披露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封面文章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基金投资
  • A6:专版
  • A7:基金·市场
  • A8:专版
  • A10:基金·人物
  • A12:基金·互动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5: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6:基金·海外
  • 谨慎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 姜洋:推动期货法立法 完善投资者结构
  •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消费
  • 一线城市国企拿地比例明显上升
  • 暂停三套房贷对楼市冲击较大
  • 夏斌:房地产调控方向不能变
  • 京沪银行三套房贷执行情况不一
  •  
    2010年8月9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谨慎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新变化
    姜洋:推动期货法立法 完善投资者结构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消费
    一线城市国企拿地比例明显上升
    暂停三套房贷对楼市冲击较大
    夏斌:房地产调控方向不能变
    京沪银行三套房贷执行情况不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消费
    2010-08-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汇添富基金优势精选基金经理:王栩

      

      汇添富基金优势精选基金经理:王栩

      经济结构调整是未来几年中央政策的主导思路,也成为投资者的共识。谈起经济结构调整,大多数投资者的第一反应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医药、新材料、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从历史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在遭遇发展瓶颈时,政府往往会通过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来带领经济整体走出困境。例如,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日本大力引导电气机械、精密机械、电子工业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199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之后,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推动IT行业的大发展。而中国目前正面临相似的局面,发展新兴产业是大势所趋。但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投资于新兴产业面临如下困难。第一,单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前景存在不确定性,技术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单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不再具有可实现性。第二,即使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得以实现,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其过程充满曲折,例如日本当年耗费了将近10年时间才实现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第三,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往往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而最后胜出者寥寥无几,投资者需要从众多竞争者中挑选出最后的胜利者。因此,投资于新兴产业对于普通投资者并不容易。

      以下我们与投资者探讨经济结构调整大背景下的另一个投资思路——制造业的转型,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消费。中国制造完全可以用价廉物美来形容,尤其是在中低端制造业,“made in China”遍布世界各地。然而,中国的制造企业大多致力于节约成本和小幅度的技术改进,在技术创新、品牌经营和渠道开拓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这也导致了中国制造在整个产业链中的收益与其庞大的规模严重不相称。以制鞋业为例,代工一双在国外销售200~300美元的女鞋,代工企业的收入仅为20~30美元。而苹果iphone的例子则更为极端,一台在美国售价为499美元的iPhone,代工企业仅能获得大约4美元。另外,人民币升值、劳动力、资源和环境成本的上升正在进一步侵蚀中国制造的微不足道的利润。因此,转型是中国制造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而在需求方面,国内消费升级是长期趋势,中国人的消费能力甚至令欧美发达国家惊讶。从宏观来看,2004年以来国内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15%左右的平均增速,在收入分配向劳动力转移的大背景下,这一增速有望进一步提高。从微观的企业层面来看,国内消费是制造奇迹的土壤。例如,国内最大的饮料企业娃哈哈集团,1991年的收入刚刚过亿,2000年的收入达到54亿元,9年时间增长了50多倍,而2009年已经接近500亿元。九阳豆浆机,一个不起眼的小产品,2007年的收入接近10亿元,而2008年因毒奶粉事件收入飙升至30亿元。因此,国内消费的崛起完全能为中国制造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中国制造的微利与中国庞大的消费能力无疑形成强烈的反差,其背后的客观原因是国内的渠道壁垒。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出口制造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作为中国外贸出口的主渠道广交会也首次开设内销展台,但成功实现转型的制造企业寥寥无几。一个产品要进入超市、百货等成熟渠道,往往要缴纳不菲的费用(进场费、赞助费、庆典费等等),而渠道非但不保证销售业绩有时甚至退货,这对制造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风险。另外,国内的销售渠道往往会占用供应商的货款,对供应商形成资金压力。对于原来只会埋头生产、风险承受力低的制造企业而言,这些无疑是巨大的障碍。

      但企业如果能够通过品牌建设和渠道开拓,成功地越过渠道壁垒,则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过去几年,在服装行业——最早消费升级的行业之一,已经涌现出一批成功实现转型的优秀企业。随着国内消费的持续升级,我们相信在各个行业会出现类似的优秀企业,尤其是那些与生活健康、生活舒适度、精神文化消费相关的领域,可能的行业包括:服装饰品、厨卫用具、家纺、家居建材、IT制造、玩具、农业等。

      因此,投资者需要通过日常生活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并从消费者、投资者的多重角度来了解、考量此类企业,从而实现成功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