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信息披露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观察
  • A6:信息披露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B113:信息披露
  • B114:信息披露
  • B115:信息披露
  • B116:信息披露
  • B117:信息披露
  • B118:信息披露
  • B119:信息披露
  • B120:信息披露
  • B121:信息披露
  • B122:信息披露
  • B123:信息披露
  • B124:信息披露
  • B125:信息披露
  • B126:信息披露
  • B127:信息披露
  • B128:信息披露
  • B129:信息披露
  • B130:信息披露
  • B131:信息披露
  • B132:信息披露
  • B133:信息披露
  • B134:信息披露
  • B135:信息披露
  • B136:信息披露
  • B137:信息披露
  • B138:信息披露
  • B139:信息披露
  • B140:信息披露
  • B141:信息披露
  • B142:信息披露
  • B143:信息披露
  • B144:信息披露
  • B145:信息披露
  • B146:信息披露
  • B147:信息披露
  • B148:信息披露
  • B149:信息披露
  • B150:信息披露
  • B151:信息披露
  • B152:信息披露
  • B153:信息披露
  • B154:信息披露
  • B155:信息披露
  • B156:信息披露
  • B157:信息披露
  • B158:信息披露
  • B159:信息披露
  • B160:信息披露
  • B161:信息披露
  • B162:信息披露
  • B163:信息披露
  • B164:信息披露
  • B165:信息披露
  • B166:信息披露
  • B167:信息披露
  • B168:信息披露
  • B169:信息披露
  • B170:信息披露
  • B171:信息披露
  • B172:信息披露
  • B173:信息披露
  • B174:信息披露
  • B175:信息披露
  • B176:信息披露
  • B177:信息披露
  • B178:信息披露
  • B179:信息披露
  • B180:信息披露
  • B181:信息披露
  • B182:信息披露
  • B183:信息披露
  • B184:信息披露
  • B185:信息披露
  • B186:信息披露
  • B187:信息披露
  • B188:信息披露
  • B189:信息披露
  • B190:信息披露
  • B191:信息披露
  • B192:信息披露
  • 调控与转型都要坚持下去
  • 清醒认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代价
  • B股乌龙行情在拷问什么
  • 基民千亿亏损无碍基金赚钱
  • 不应低估利率市场化对调结构的意义
  • 农业:下个价值增长重点
  •  
    2010年8月27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调控与转型都要坚持下去
    清醒认识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代价
    B股乌龙行情在拷问什么
    基民千亿亏损无碍基金赚钱
    不应低估利率市场化对调结构的意义
    农业:下个价值增长重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控与转型都要坚持下去
    2010-08-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赵 晓

      赵 晓

      这段时间,公布了一大把经济数据,2010年一半的冰山已完全露出,可以说悬念已不多了。从数据观察,物价增长未超预期,但经济下行值得关注。

      7月最引人关注的数据莫过于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了3.3%,涨幅比上个月扩大0.4个百分点。但我的看法是,CPI涨幅虽创下年内新高,但未超过大部分经济机构的预测值(3.35%),也未超过我们课题组在4月对7、8月份的CPI的预测值(3.5%)。同时,值得注意的是,CPI的上涨再一次由食品价格牵引。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有特殊性的,今年上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南方地区遭遇水灾,农产品减产严重。7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8%,比上个月下降1.6个百分点,已经连续3个月下降,而且下降趋势加快。可以预见的是,PPI对CPI上涨的推动作用将持续减弱。所以,通胀总体来说并不是问题。

      从7月份的经济数据也能看出,趋向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广义货币(M2)增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低0.9和10.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增幅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低1.7和3.5个百分点。与6月相比,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的增速,都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因此,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今年下半年后期的通胀压力已明显减弱。如果秋粮能够丰收,或者政府能通过粮食吞吐有效控制粮价,则全年CPI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应该可以实现。但与CPI的良好调控相比,中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前景,越来越令人担心。

      就说PPI连续三月下降吧,PPI的下降对CPI的调控是有好处的,但对经济复苏却未必是好事。PPI的下降,有原材料价格降低的原因,更是企业去库存化的压力所致,也是工业企业增长疲软的表现。以往的经验表明,在经济下滑时期,PPI总是先于经济下滑而下降。

      另外,7月份的经济数据还表明,我国出口、投资、消费的三驾马车在同时减速,换言之,我国的经济活力在减弱。我以为,这主要是受三方面影响的结果:一是由于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疲软等原因导致外需不旺;二是由于四万亿投资的逐步淡出,其刺激的翘尾效应也在逐步弱化;三是内需并没有真正提振,随着货币供应趋紧,投资需求明显减弱,供需两方面的减速因素面临叠加压力,将给中国经济的复苏带来隐忧,而消费增长进一步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三月下滑,消费亦远低于预期。

      综合上述情况,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本轮中国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将成为不争的事实,至于是否会“二次探底”,值得宏观调控部门密切关注。

      那么,当前的经济下行态势是否意味着可以放松楼市调控乃至改弦易辙呢?对此,大家最近听到了许多说“是”的声音。比如有观点主张楼市调控不能再出台新的紧缩政策。开发商则因为害怕政府出台“核武器”级的打压政策而主张“从”了政府,以保过关。最要命的,可能还是地方政府,因为面临着巨大的“土地财政”压力而几乎要缴枪投降。去年,国内有6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增加超过100%,与之相应,去年明星城市卖地收入所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为:杭州118%,上海41%,北京45.6%,广州60.5%,全国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大同小异。但由于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今年土地收入大大下滑,各地土地经济模式大受冲击,故不少地方开始抱怨,并产生对调控的怠工情绪。

      然而,开弓岂有回头箭。对此,笔者很赞成李克强副总理以及北京市领导刘淇等的坚定表态。笔者已然指出,其一,房地产调控其实只是第一步,真正重要的是房地产发展模式的转型以及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如此政策大趋势,决不应该因为短期经济波动而改变。其二,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有大的问题,仍然是高速增长,因此及时推进转型实在是稍纵即逝的机会,政府绝不能放过。

      大家都看到了,调控之后各大银行纷纷进行了压力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各银行甚至能够承受楼市下跌40%的压力。笔者相信,这应该是金融界所能承受的楼市调控的压力底线了。而经济,估计也能承受楼市下跌大约30%或40%的幅度,原因在于,政府其实可以通过大量发展保障房以及通过其他增长点的刺激来保持楼市的投资进而支撑经济大局。

      这也就意味着,本轮楼市调控尽管无比严厉,但不足以危及金融与宏观经济。既然调控并没有太大问题,那就不妨坚决进行到底。而中国经济的转型,也必须抓住这个极其宝贵的时机,全力推进!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