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统计数据信任危机倒逼中国推进统计改革
  • 采取八大措施鼓励进口
  • 陈自强:
    券商应弃佣金战 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
  • 合格券商定向资产管理可投资海外证券
  • 保监会要求
    对农险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 证券期货业反洗钱新规:划分客户风险等级
  • 证监会拟放行保本基金参与股指期货
  • 万润精化、丰元化学IPO遭否
  •  
    2010年9月7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统计数据信任危机倒逼中国推进统计改革
    采取八大措施鼓励进口
    陈自强:
    券商应弃佣金战 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
    合格券商定向资产管理可投资海外证券
    保监会要求
    对农险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证券期货业反洗钱新规:划分客户风险等级
    证监会拟放行保本基金参与股指期货
    万润精化、丰元化学IPO遭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统计数据信任危机倒逼中国推进统计改革
    2010-09-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邓聿文

      □作者 邓聿文

      作者系

      《学习时报》副编审

      当前中国统计数据之所以会出现偏差、失真或遗漏,并非统计部门故意造假,统计方法的落后可能是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国家统计部门力图改革,挽回社会公众对中国统计数据的信心。

      不可否认,在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对官方统计数字不断质疑的巨大压力下,日前国家统计局终于放下姿态,决定将对空置房、房价、居民收入、失业率等六个方面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制度进行改革。这无疑向市场传递出一个积极信号。

      确实,中国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向来备受诟病。曾有学者指出,中国统计数据偏差、失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关键的数据不准确、重要的数据不统计及报告的数据没用等方面上。有时,不同的部门或机构对同一个经济现象(如GDP、房价和居民收入等)会给出偏差很大的统计数据,结果是很容易出现“数据打架”的市场现象,导致统计数据明显“失真”。

      以房价统计为例,国家权威部门对房价涨幅的统计结果,不仅与其他机构的统计数据偏差很大,而且与居民的实际感受也相去甚远。更有甚者,有些统计信息还存在“遗漏”问题,如至今国家权威统计部门仍无法提供市场最关心的空置率等关键数据。

      那么,有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国统计数据的偏差、失真或遗漏呢?除了存在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统计调查方法不灵活等技术性因素的显性影响外,还存在着统计对象不配合等非统计因素的隐性影响。例如,在居民收入的统计调查过程中,如果被调查对象拒绝接受调查或提供不真实信息,特别是高收入阶层的灰色收入很可能涉及钱权交易、腐败、土地收益或其他垄断利益分配问题,就很容易造成居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偏差、失真现象。

      其实,上述所言的技术性因素或非统计性因素形成的统计数据偏差、失真或遗漏,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采用更科学、更合理的调查方法、样本设计予以纠正,以此减少统计误差。眼下,国家统计局计划展开的统计制度改革,正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但在笔者看来,导致当前中国统计数据失真的主要症结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因素或非统计性因素,来自制度性因素的影响可能依然较为突出。例如,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或经济利益,有目的地编制一些统计数据,这个制度性因素可能是导致部分地方统计数据出现较大偏差或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给予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在重建社会公众对中国统计数据的信赖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切实改变现行的官员考核评价体制,以此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良社会现象。这可能是一个治本之道。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可以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一个独立、公正和科学的统计制度。

      一是赋予统计工作更大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可以考虑像税务和审计系统一样,对统计系统实行垂直管理,这将有助于增强统计的抗干扰能力。因为,我国基本统计信息主要是依靠地方各级统计部门收集的,地方统计部门的干部任用和统计工作的保障条件都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统计部门很难顶住来自地方政府干预统计数据的巨大压力。所以,增强统计系统的独立性,可减少此类干扰。

      二是增强统计工作的公开、透明度,提高其专业性。也就是说,不仅要及时定期公布各类统计数据,而且还要公开统计数据的指标含义、样本范围数量和调查方法等。同时,要通过发现问题、积累经验、验证方案和完善方法等形式来不断提高统计部门的专业化水平,避免出现统计数据的偏差、失真或遗漏等现象。

      三是应当逐步放开相关部门对统计工作的行政垄断局面,并向民间机构开放统计市场。事实上,官方统计部门与民间统计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将有助于促进、改善我国的统计质量与水平。

      但我们还应当看到,当前中国统计数据之所以会出现偏差、失真或遗漏,并非统计部门故意造假所为,统计方法的落后可能是导致出现这些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只要我们认识到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将安然度过由统计数据偏差、失真引发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发挥统计数据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