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数据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刀锋笔翼间的架上艺术——访著名油画大师黄来铎先生
  • 天地情怀 紫气东来
  •  
    2010年9月7日   按日期查找
    12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12版:人物
    刀锋笔翼间的架上艺术——访著名油画大师黄来铎先生
    天地情怀 紫气东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刀锋笔翼间的架上艺术——访著名油画大师黄来铎先生
    2010-09-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彬 唐真龙 ○编辑 王颍
      梧桐序曲
      塞纳河畔 2005年
      紫色丁香

      他崇尚色彩,响亮的色彩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领悟;他推崇技法,大处勾勒,细微处雕琢,审美情趣在刀锋笔翼间升华;他笃信架上艺术,他说架上艺术是永恒的,如果架上艺术消亡了,人类也就不存在了。他就是著名油画大师黄来铎

      ⊙记者 李彬 唐真龙 ○编辑 王颍

      

      9月的第一天,2010年第8号台风姗姗来迟。我们驱车穿行在台风来临前的暴风雨中,而当我们来到位于上海西郊的索美画廊时,这里的天空竟然是一片灿烂。画家黄来铎先生已在这里等候我们,这几天他正在忙着筹备9月18日至9月30日在索美艺术中心举行的“理想者的唯美守望”——黄来铎油画展。虽已届75岁高龄,但老先生精神饱满、思维敏锐,在长达近三个小时的交流中,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艺术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架上艺术不懈的追求和坚持,让我们为之折服、动容和感动。

      

      从艺路一甲子

      在当代中国画坛,黄来铎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油画家。他的作品有着纯正地道的油画语言和非凡的色彩造诣。在技法上他吸纳了近代法国浪漫主义尤其是印象派的绘画语汇,同时,作品中也有着苏俄批判现实主义以及中国传统绘画的笔意精神的影子。而在主观情绪的表达上,又吸取了现当代艺术的精要。

      “抛开创作意识不说,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一定要有高超非凡的艺术技巧,这种技巧需要天才的、长期的磨炼才能得来。”黄来铎告诉记者。而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成长和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

      早在六岁时,黄来铎就对绘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显露出绘画天分。到了中学,他对绘画更加痴迷,为此甚至荒废了学业。

      1950年,黄来铎考入昆明师范学校艺术系,从此真正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大门。他异常勤奋,课余时间,就前往昆明的大街小巷写生,小摊小贩、行人街客、杂耍艺人都成为他速写的对象。这段时间,他接触到来自法国的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绘画。那时有一位叫廖新学的画家,是首批中国留法学生,从法国归来时,带回了整整一列车皮的法国艺术作品,包括油画、雕塑以及他自己临摹的一些法国的作品。初次接触法国艺术的黄来铎即对这些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抓住一切机会去接触、观摩这些作品。

      既然决心从事绘画,他索性辍学,下决心要北上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而报考过程中却一波三折,未能如愿。最终,他被鲁迅美术学院录取,开始了新一阶段的艺术历练。

      黄来铎在鲁迅美术学院接受的完全是苏式美术教育。前苏联批判现实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对造型能力的强调。

      年轻时这两段不同的学习经历,使得黄来铎对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兼收并蓄。在昆明时期,他接触到的法国浪漫主义和印象派艺术对其在色彩的应用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鲁美接受的批判现实主义教育则给他打下了扎实的造型功底,这两者他受用终生。

      “我年轻的时候确实受这两大画派的影响。开始画的时候,这些东西就渗透在我的意识中。”黄来铎表示。在色彩方面他更喜欢浪漫派和印象派,黄来铎对色彩和光线的应用倍加推崇,他认为油画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色彩,其次才是油画的造型能力。“艺术讲究空间的造型,色彩的逼真。”黄来铎表示。

      

      最爱紫丁香

      每年4月底到5月初,东北大地上的春寒尚未退尽。一束束丁香花却已经悄然绽放,这些紫色的小花在街头、巷尾、公园遍地开放,将浓浓的春意带到了冰封了一个冬天的大地。每到这个时候,黄来铎都会回到沈阳,让家人陪着他去采集各种颜色、各种形态的丁香花,然后用汽车将这些丁香带回家。把家里所有的瓶瓶罐罐都插上丁香,甚至在桌上、床上都随意放着紫丁香。闻着满屋的香味,他就对着这些活生生的丁香花作画,一批又一批。

      虽然黄来铎一生作画无数,但丁香花这个题材一直未变,常画常新、渐老渐熟。有美术评论家称黄来铎画丁香已经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地,他亦自认,这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了他画丁香花时的心境。“它确实在激发我心灵的感觉,震撼我视觉的快感,又萌发和提升了我的审美意趣。”黄来铎表示。

      在几十年画丁香的过程中,黄来铎找到了画丁香的技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有人称他为“丁香王”。黄来铎的丁香系列作品都是以紫色为基调,作画之前,他首先将丁香花根据构图的需要进行组合,或散插、或横放,做出需要的造型。在作画时,首先根据构图风格,把一簇簇花组合在一起,概括地画出中远近三个层次,然后在完整的画面上对重点和细要的部分进行雕琢。黄来铎善用刀笔,在画丁香花的后期,他全部都用刀,在认为重点的部分精雕细琢,“用刀挑出的油膏很有硬度,能够展现线条的质感,使画面立起来。”他表示。

      大处着笔,细微处雕琢。正因为如此,黄来铎笔下的丁香花既概括又具体,概括里含有具体,具体又约束着整体;既写实,又写意,抽象和具象相融。而由于运用了刀笔刻画,他通过对细节的雕琢将丁香花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态刻画出来。在概括中突出重点,使得画面静中有动,主观情绪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宣泄。

      对于黄来铎来说,丁香花震撼着他的灵魂,给他真实的生活感悟,而他则把丁香花给予的这种美感赋予画面中,融入自身的个性、感情、并贯穿着审美理念,赋予丁香花新的生命力。“在刀锋笔翼间,我在升华自身的审美感悟和意趣,并把这些赋予画面,我画的丁香花已经和生活中的不一样了,我赋予了它新的生命。”黄来铎表示。

      

      唯美守望者

      艺术创作的道路饱含着艰辛,要有一番成就,就必须耐得住寂寞。对于黄来铎来说,他对艺术的唯美追求,使得他的艺术道路比别人走得更加艰辛。在创作的早期,也就是1972年至1999年期间,他更多地坚持着当时以鲁迅美院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结构严谨、造型准确,在色彩的应用上强调外光所产生的冷暖变化。而在进入新千年之后,他遍访了欧洲和美国,这使他不仅得以解读欧洲的经典油画,也感悟到艺术的多元化本质。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塞纳河畔》、《南特港》、《纽约第五大道》等从形式到语言,从情调到氛围,从景象到色彩,都洋溢着油画的本体之美和内在的逻辑力量。

      2003年,黄来铎回到上海定居,重回故乡对于他来说意义重大。他的艺术创作也进入高峰。这一时期他创作了《灯火璀璨不夜城》、《城隍庙烟火》等一系列上海题材的画作。“在这个阶段中,他的生命与艺术合一,他的表现更加自由,在娴熟中体现出一种更为‘自我’的纯粹性。”艺术评论家徐恩存如此评价黄来铎现阶段的艺术创作。

      黄来铎追求唯美的风格表现,他认为美感就是生命力,而这种生命力是通过高超的技巧赋予的。虽然受到印象派的影响,但他认为印象派过于客观,画画就像照镜子。而他在作画时一定要赋予其生命力,在静物画中画出生命力,静中有动。“只有有生命力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才能给人以美感。”

      在黄来铎看来,画画目前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画画就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抒发自我。“我的画都是在生活亮点的启迪下创作的,如果没有这种亮点感动我,我就不会画。只有当我发现亮点,突然发现生活之美,我才会立刻作画。”他表示。

      黄来铎最喜欢的一位画家是17世纪荷兰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伦勃朗。伦勃朗最伟大之处就是他对画面层次的把握和对光线的运作。伦勃朗可以在他认为需要突出的地方突然加出主光,这个光是伦布朗独特的。在那幅传世名作《夜巡》里,伦勃朗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油画要有油画的语言,油画是视觉艺术,这个艺术的特点就是视觉冲击。”正是源于对质感、光线和色彩这些传统绘画元素的推崇,黄来铎将伦勃朗的画尊为油画的最高成就之一。“伦勃朗的画是油画里的经典。”

      “我是坚守架上艺术的,艺术是有条件的,既然是有条件,任何艺术都有最后的底线,根据它构成的各自的要素,都要有自身的特点。”黄来铎表示。他认为如果抛开创作的意识这些要素不谈,艺术的价值体现在高超非凡的艺术技巧上,所谓的“艺术巨匠”就是指艺术家要在技巧上博大精深、出类拔萃,而这种技巧需要天才的、长期的磨炼才能得来。

      细数当代中国画坛,似乎架上艺术正在被“边缘化”。在资本介入之后,“文本艺术”正甚嚣尘上,似有取而代之的狂妄。对此,黄来铎先生的长子,也就是索美画廊的主持黄一士认为,现在的艺术市场似乎一直纠缠在传统和当代的讨论中,但从市场来看,传统的经典一直占据上风。“我想引用炒股票的一句话,叫强者恒强。艺术市场受欢迎的永远是这些经典,当代艺术如果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将是未来的经典,而这些作品注定是少数的,可能万分之一都不到。”黄一士表示。

      对于当下中国出现对传统淡忘和对经典抵制的现象,黄来铎认为这只是一个时代的短暂特征,到最后受欢迎的还是经典的大家。经典即是永恒。

      没错,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西方当代艺术时,发现经典还是为人们所重视的,并与现代艺术并存。黄来铎表示,任何其他的艺术手段,都代替不了人本身表现的情怀,也许现代科技手段能够产生别的更好的效果,但是代替不了油画艺术在画布上用油膏,通过刀笔技法造就的形象。

      任何艺术都是有底线的,而油画艺术底线便在于画家的功力。“如果架上艺术消失了,人类也就不存在了。”黄来铎笃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