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供不应求的中国车市,2010年却卷入规划产能过剩的风暴中。从担心产能不足到担心产能过剩,只有短短一年。这也是中国汽车业多年来屡次碰到的怪圈。如何走出这个怪圈,正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的重要命题。
⊙记者 吴琼 ○编辑 王晓华
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业再次卷入了产能过剩之争。在“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重提汽车规划产能过剩之事。对此,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人及企业表示异议。
发改委再提产能过剩 业内人士喊冤
9月4日,在天津举行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语惊四座。陈斌称,“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式发展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陈斌称,“今年初,委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产业政策研究室对汽车行业主要汽车企业集团进行了第五次汽车产能情况调查。两个月,调查了国内二十家汽车企业集团和十家骨干整车企业后,发改委了解到2009年底已经形成的产能和2010年到2015年规划产能的情况。从数量上看,30家汽车企业集团2009年年底整车产能1395万辆。2015年年底规划产能3124万辆。”按照今年汽车销量约1600万辆至1700万辆的规模预计,2015年规划产能如达产,势必形成巨大的过剩。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对此却不认同,甚至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之说叫屈。张小虞拿出了五年前被“冤枉”的例子。2005年研究“十一五”规划时,汽车也因产能过剩而被重点关注。尽管张小虞等业内专家反对,并称“汽车工业的产能过剩只有靠市场的开拓来解决。”然而,2006年,汽车工业仍被国务院列入了产能过剩的名单。结果,一年后即2007年,中国不仅未看到产能过剩,反而陷入供不应求,甚至提前两年完成年销量达到800万辆的“十一五”规划。
张小虞称,尽管目前产销量与规划产能有较大差距,但十五、“十一五”均发生过增长超预期的事。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200万辆,我们壮着胆订下2005年完成380万辆的目标,结果提前三年完成了这个目标。
“中国汽车企业管理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他们对于产能、产量的控制水平远远高于几年前。此外,在一个销量年均增长20%的市场里,产能出现30%的富裕很正常。”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董扬委婉地表示,“管理层的提醒出于善意,但历史已经证明主管部门对于汽车产能的担心都没有成为现实,最终汽车企业用自己的发展消除了政府主管部门担心。”
商务部支招国际化 发改委强调兼并重组
主管部门的担心并未因此而打住。陈斌强调“坚决抑制汽车工业产能过剩”的两天后,即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将汽车列为兼并重组的第一个行业,明确指出,“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做强、做大优势企业。以汽车、钢铁、水泥、机械制造、电解铝、稀土等行业为重点,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骨干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为贯彻《意见》精神,将迅速组织一批官员和行业专家开始起草促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具体政策,预计2010年年底公布。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位汽车集团的高层表示,与过去直接投资异地建厂不同,目前会优先考虑兼并重组异地企业。在广汽集团登陆香港证券交易所后,其董事长张房有表示,广汽集团希望借助上市加大收购和自主研发的力度,尤其是通过收购来拓展自主品牌汽车规模。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张骥为陷入产能过剩的中国汽车业支招。当中国汽车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后,正面临从大向强的转型。张骥认为,出口规模是衡量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指标之一。如果中国汽车出口能占据全球20%的份额,那么庞大的规划产能将成为一种出口优势。张骥甚至将汽车与其他产品作比较,证明汽车出口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中国汽车出口量仅占全球的千分之七。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很多产品出口量占全球10%—20%。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产品出口量甚至占全球50%—80%以上的份额。”
张骥认为,兼并重组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出口秩序,有利于中国产品走出国门。2009年,中国出口汽车及零部件约219亿元,由两万多家经营主体完成,平均每家企业出口规划为80万美元。这种毫无规模效应的出口,常会形成一哄而上的恶性价格竞争,最终进口国会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将中国产品拒之门外。中国汽车被逐出俄罗斯、中国摩托车在越南遇阻均源于恶性竞争。2003年中国俄罗斯出口77辆,2007年急增至10.8万辆,年增速分别为11.8倍、10.8倍、3.3倍和1.8倍。但2009年中国汽车对俄罗斯出口几乎全军覆没,整车出口量萎缩至700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