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正彦
作者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
金融研究中心
副主任、研究员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无法通过盈利增长和效益提高等自我积累方式来解决因信贷快速扩张引起的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相反,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手段已经成为它们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市场化手段。
今天,工商银行发行的250亿元可转换债券将上市,由此拉开了工商银行新一轮再融资序幕。无独有偶,为支持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A+H”配股,此前汇金公司刚刚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了400亿元人民币债券。这两个事件看似巧合,却透露出一个信号,国有商业银行早已偏向于采取市场化手段——资本市场的股权再融资工具来解决其面临的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
也许,人们会问,国有商业银行为何偏好于采取股权再融资手段而不是通过自身积累或自身发展方式来提高资本充足率或弥补资本金不足呢?诚然,国有商业银行提高资本金充足率首先是要靠自身积累或自身发展,但现实的情况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积累或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使得其难以解决资本金充足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内源性融资难度较大,才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得不选择外部融资。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寻求自身积累或自身发展的途径包括信贷规模扩张、盈利能力提高等,其中规模扩张是自身积累或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全球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尚未达到规模经济程度,这预示了它们未来仍有巨大的规模增长空间。
在此,所谓国有商业银行的“规模增长”主要是指信贷规模扩张,信贷规模扩张的直接结果是盈利的增加。其中,可以将部分留存盈利划转为“资本储备”,包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及未分配利润部分等。并且,资本储备基本都可以形成“总资本金”。数据显示,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信贷快速扩张,国有商业银行盈利也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对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了很大贡献,这也意味着它们的自我积累能力已有所增强。
但是,由于信贷增长率与核心资本充足率成反比,信贷快速扩张在带来盈利增长的同时,也会增加国有商业银行的加权风险资产,并直接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从而部分或全部抵消了银行盈利增长对提高资本充足率的较大贡献,最终使国有商业银行陷入资本充足率下降或不足的尴尬与困境,这必然也会制约它们的后续信贷规模扩张。
这就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自身积累或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讲,首先是即便信贷规模扩张可以带来盈利增长,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增长仍然难以弥补因信贷快速扩张带来的加权风险资产增长,特别是资本充足率不足增加了银行的外部融资压力;其次是说明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积累或自身发展能力仍显不足,使得其难以承担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重任。这样,国有商业银行只有依靠外部融资或资本市场的股权再融资方式,才能有效解决其面临的补充资本金压力。
那么,这样的外部融资渠道是否可行呢?回答是肯定的。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来补充资本金。这是因为,利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手段解决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这是一个国际惯例,即便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走出阴影时也是如此。有鉴于此,国内商业银行也完全可以依赖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手段来较好地解决其面临的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
从目前来看,以前我国资本市场确实难以承受住商业银行的庞大再融资压力,但这种情况目前已大为改观。今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通过配股、可转换债券和非公开定向增发等多重形式,以及在A股和H股两个市场同时展开再融资活动,成功实现了商业银行的巨额再融资,对市场的负面冲击与影响也要小于预期。所以,目前国内资本市场基本上已经能够承受住商业银行的巨额再融资冲击与压力,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利用资本市场的股权再融资手段来不断补充其资本充足率不足。
综上所述,正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短期内难以靠自身积累或自身发展来解决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这就为它们利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手段来解决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敞开了大门。从这个角度看,资本市场的再融资渠道已经成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解决资本充足率不足问题的最佳市场化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