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价值
  • 11:理财一周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涨工资能与汇改携手并进
  • 怪哉!福布斯排行榜与业界判断逆行
  • 该怎样从制度上
    制约高管非正常离职
  • 高盛认罚
  • 推动新兴产业须有新观念新视野新方式
  • 私企进入公共产业的盲点
  •  
    2010年9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涨工资能与汇改携手并进
    怪哉!福布斯排行榜与业界判断逆行
    该怎样从制度上
    制约高管非正常离职
    高盛认罚
    推动新兴产业须有新观念新视野新方式
    私企进入公共产业的盲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私企进入公共产业的盲点
    2010-09-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田 立

      田 立

      市场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私营资金已进入到绝大多数商业领域,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动力。这种变化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丰富了经济形式,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渐渐地,人们已形成了这样的潜意识:但凡效率低的领域,只要引入私营资金(实质是引入私营管理)就可以改变局面。正是这种潜意识的扩散,近年来人们开始考虑如何让私营资金进入带有公益性质、但又往往效率低下的一些公共产业领域了。较早动手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要算是城镇居民给排水系统。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城市给排水的完全公益性(仅自来水象征性地收费),加之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以至于长期以来多数城市给排水系统处于亏损状态,有人认为这是管理落后所致,于是开始借鉴国外经验。对于很多发达国家来说,私营资金确实大量地活跃于公共产业,也形成了一些经验模式,但不可否认,这种模式与人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这种发展水平对个体社会保障的影响息息相关。完全不考虑这样的差异,盲目照搬所谓先进经验,结果只能是步履维艰。

      很多内地城市在给排水产业引入私营资金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给排水价格。按照现行国内惯例,自来水基本是半公益性的,当然不能由某个政府部门和私有经营者说了算,城市居民是公共服务的最终接受者,他们不答应的事谁能定下来呢?几次听证会后,往往是涨价议案被否决,私有经营者无功而返,引入私营资金的事也就只好搁浅了。

      后来政府部门主动思变,不仅向私营资金转让经营权(实质是盈利收益权),同时还愿意有条件地转让所有权。这是盘活死局的重要一步。方案一出,随即引起众多国外资金的浓厚兴趣,多家国外企业先后前来洽谈并有多家外企成功进入中国内地公共产业。而国内私营企业依然顾虑重重,只有极少数几家最终进入城市给排水产业,而且经营起来仍存在种种疙瘩。面对同样条件,国内外私营资金缘何表现得如此大相径庭?这恐怕还得和“理念”这个词挂钩。不妨先看几个外资的成功案例,其中的某些“意外”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这些年在中国公共产业领域最活跃的外资企业,当属法国的威立雅水务-通用水务公司,其最大的手笔是在2007年以21.8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市北水业有限公司49%股权。按说一次股权收购没什么大不了的,何来“意外”呢?问题的关键在于,按照当时会计事务所的测算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核实,威立雅收购的这部分股权所占净资产额只有不到9亿元人民币,而这部分股权的挂牌价格也就是9亿,威立雅竟然愿意以高出挂牌价1.3倍的价格拥有这部分股权,而且没有对供水定价权提出任何要求,这算不算意外呢?竞价不是合理解释,要知道,当时威立雅的两个竞争对手出价最高也只达到12亿。

      威立雅倒是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解释,该公司首席执行官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威立雅不是来购买资产的,而是来提供服务的。多么高尚的情操,我甚至在想,莫非雷锋精神已经普及全球了?显然,威立雅的言论和我的想象一样可笑。不过,威立雅的话倒是可以找到一个貌似合理的依据,这就是它在收购柳州自来水公司49%股权后对相应受益权的处理。当初,威立雅对柳州自来水股权完成收购后,立即将相应的受益权出让给某信托公司,以此为抵押发行债券。

      把威立雅的两个行为联系在一起,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威立雅根本就没有看中所谓的经营收益,自然对受益权这类的权利没有兴趣,既然没兴趣,当然也就没必要承担其中的风险,于是通过信托发债方式将收益风险完全对冲掉;二是威立雅将所收购股权完全视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看涨期权,只要当地经济持续发展,这项期权的价值就会不断上涨,威立雅要么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方式获得资本利得,要么是到期归还股权时(比如合同约定)获得价值差,正是基于此,它才会对这些股权的当前价值做出较高估算,所谓“不为资产为服务”不过是漂亮的外交辞令罢了。

      实际上,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公共产业的内涵,极有可能比我们分析的还要深刻,美国地球工程公司参与一项总值1.2亿美元的广州西朗污水处理工程后,不但没有股权要求,甚至把获得的17年特许经营权也转包给了别人,比上面提到的威立雅还雷锋,难道它真的什么都没得到吗?当然不会,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地球工程公司的水比威立雅还深。

      笔者分析这些案例,不是说外资有多“狡诈”,而是想通过对这些外资理念的剖析,找出我国私营资金在进入公共产业的切入点。现在的国内私营资金尽管已包含了很多先进的管理和经营经验,但在投资的敏锐性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就拿私营资金进入公共产业这件事来说,国内私营资金过分看重短期的盈利性,往往忽视了一些无形资产的潜在升值空间,因而失去很多机会,实在可惜。

      (作者系哈尔滨商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