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是犯事者企图掩盖真相的最后挣扎,然而智慧的执法者总能洞察其间的要害。在监管部门掀起的“抓千”行动中,一个个偷看重组底牌的“老千”被揭伪装,陆续现形。
去年12月15日,《上海证券报》独家发文,指出天山纺织重组过程中存在高度疑似的内幕交易行为。9个月后,证监会通报,重组方两高管涉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日前被公安机关执行逮捕。
而就是上述涉案高管,当初被证券登记公司发现相关账户敏感期内买入天山纺织时,居然编织两层谎言试图“穿越”,第一层标榜自己的精准投资系独立判断,第二层否认自己参与重组的相关决策。而证监会经调查后认定,两高管均为内幕信息知情人,而且进行了内幕交易。
重组已成为滋生内幕交易的温床,很多人已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但贪婪依旧让少数人心理失衡,冒险与监管部门“斗智斗勇”。
而一旦事发或者露出马脚,这些冒险者会使出惯用的伎俩——谎言,这让“抓千”的难度陡然上升。笔者仔细研究过一些内幕交易的案例,发现谎言的种类也有规律可循。
最常见的就是满口胡言型,为了表明不是因为内幕消息而买入股票,技术分析、独立判断、重组预期、价值重估、偏好ST股等都能作为撇清内幕交易的理由;其次是偷梁换柱型,内幕交易账户买入量过大进入了前十大股东,很容易被发现,此时,隐去该账户让后面的股东替补进入成为首选的障眼法;再次是时光紊乱型,由于监管部门认定是否内幕交易时,相关重组决策的时间点非常关键,所以有的谎言将早就决策的事,硬生生地说成是后来发生的,以表明自己当时买股票压根不知道要重组。
当然,还有知难而退型,公司宣布停牌重组后,由于股价异动引起监管部门关注,“老千”自知手法拙劣内幕交易很可能现形,此时公司会以时机不成熟等理由宣布重组失败,以逃避制裁。
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排除种种假象,识破层层谎言,抓出“老千”并非易事,有时甚至因为调查的难度,而无法把一些疑似的内幕交易案件做实,让一些“老千”逍遥法外。
目前,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内幕交易的打击力度,已办理了一批典型案件,并对涉嫌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这些举动对内幕交易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内幕交易总有谎言相伴,而“抓千”不仅需要监管者的火眼金睛,也需要市场各方的有效监督。如此,谎言才容易被戳穿,内幕交易才无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