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样炼成的?
在世博园里的诸多场馆中,石油馆就像一匹黑马,在世博会最后一个月出人意料地脱颖而出,势不可挡。9小时20分钟的排队等候时间,到底是什么将参观者从很多热门国家馆吸引过来?尤其是,这个石油馆的背后是大庆油田,这一中石油最重要的上游资产,促使我们决定对这一场馆以及其背后的大庆一探究竟......
⊙记者 陈其珏 ○编辑 王晓华
从1949年到2009年,我国原油年产量增长了1575倍;天然气年产量增长了7936倍;人的一生平均会消耗551千克石油;其中,人一生穿衣平均会消耗290千克石油……
在石油馆中,这一连串颇具深意、又不乏趣味的数字一下将石油与普通人的生活拉近了,给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而石油馆中有趣味的还不止数字:倒悬在空中的家具和家电,其原料大部分都来自石油;用地震勘探等技术给地壳“做CT”以透视石油蕴藏情况;“航地导弹”在地下“闻着油味”钻井找油;碳纤维制造的自行车;我国自主研发的舱内航天服……形形色色的石油制品令人目不暇接。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那部由《阿凡达》原班特效人马参与制作的4D电影——《石油梦想》。这部短短10分钟的影片从侏罗纪恐龙时代开始叙述,逼真还原了石油的前世今生。伴随跌宕起伏的情节演进和天马行空的场景变换,放映厅的坐椅可以完成后仰、前倾、微颤、喷水、释放气味等十余个特效动作,加上视觉的立体成像,效果令人啧啧称奇。
内部人士透露,这部影片的制作仅花了半年时间,取景地北至黑龙江大庆,东到渤海,南至南海,西至新疆,制作合成主要在香港完成,总花费约1000多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拍相同质量的片子在好莱坞至少需要1年半时间和5倍的资金。
而整个拍摄过程也称得上险象环生。据说,当时在大庆取景时,摄制组曾遭遇零下40℃的极端气温,机器都难以运转,结果有人想出用被子捂、用电吹风吹的方法才最终完成拍摄;另一次在海上拍摄时遇上大雾,船竟迷失了方向……
正是这许许多多的“心力”加上点点滴滴的“创意”,才练就了石油馆的最热门“传奇”。回想大庆创业之初,铁人王进喜曾发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语,虽然时过境迁,但从石油馆的成功中或许仍可体味出这句话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