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能源前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央行加息三问
  • 关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监管局迁址的公告
  • 抗通胀概念再掀波澜
  • 基金:关注加息促发的结构性机会
  •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公开招聘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
  • 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 三成意向购房者明确弃购
  • 银行股或迎“美好时光”
  • 看好加息举措 外资行唱多A股
  •  
    2010年10月21日   按日期查找
    3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 3版:焦点
    央行加息三问
    关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监管局迁址的公告
    抗通胀概念再掀波澜
    基金:关注加息促发的结构性机会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公开招聘首批博士后研究人员
    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 三成意向购房者明确弃购
    银行股或迎“美好时光”
    看好加息举措 外资行唱多A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加息三问
    2010-10-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丹丹 陈俊岭 黄蕾 卢晓平 朱楠
      10月20日,江苏南通一邮政网点工作人员在更换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表 本报传真图

      加息靴子落地,一时激起千层浪。

      央行选择此时加息究竟意欲何为?是否意味着就此转入加息通道?加息对金融市场影响几何?处于调控敏感期的房地产市场又将何去何从?

      20日,本报记者带着上述问题多方求索,对央行此次加息进行深度全面的解读。

      一问政策何去何从

      加息“垫步”

      货币政策从紧

      ⊙记者 李丹丹 陈俊岭 ○编辑 艾家静

      

      尽管负利率已持续7个月有余,但在外围经济体持续酝酿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时,我国央行却突然祭出加息利器,引发市场广泛热议。其中,货币政策是否转向、加息通道是否重启成为关注焦点。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可以缩减货币供给,但却无法抑制货币需求,要想抑制人们对廉价货币的刚性需求就必须加息。”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本次加息标志着宽松货币政策暂告终结。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这次加息预示着实行了两年之久的“适度宽松”已经逐步退出,货币政策正在回归“适度从紧”。在他看来,就控制通胀而言,这次加息的“药量”只是象征性和警示性的,因此在中国已经真正进入通胀时代的情况下,加息将成为货币政策的常态。

      无独有偶,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诸建芳昨日撰文指出,货币政策已经从适度宽松开始转向稳健,如果未来经济增速回升,并且通胀上升,不排除央行采取继续加息措施。至于次数,瑞银证券分析师汪涛预计2011年将加息3次。

      与上述人士断定加息将成为央行常态政策的观点不同,部分学者认为,此次加息并不意味着我国将步入新一轮的加息通道。

      “近期是否还要加息,要看此次加息的效果。”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加息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但却是货币政策开始从紧的一个信号。

      对于近期央行不会继续加息的原因,中金公司分析师张智威给出的理由之一是CPI可能在短期内见顶,并在此后有所缓和。因此,数量型调控将继续成为央行货币调控的主要工具。

      中银国际分析师陈剑波预计年内再次加息的概率较小,但存在年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或实施其他非常规数量回笼手段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业内人士提醒,此次加息在考虑到抑制通胀、纠正长期负利率等因素外,也会进一步强化人民币升值预期,进而可能加速“热钱”的流入,这也将成为央行未来货币政策执行需慎重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问对股市影响几何

      保险股闻“息”起舞 靓丽业绩或成催化剂

      央行意外宣布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后的首个交易日,沪深股市不跌反涨。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作为周期性政策的加息会给股市带来结构性的影响,但市场震荡向上的整体格局不会因此而改变。

      ⊙记者 黄蕾 卢晓平 ○编辑 艾家静

      

      保险股在昨日行情中表现十分抢眼,领涨大盘,涨幅均超过4%,受益加息周期特征显露无遗。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加息会导致保单资金成本上升,但却会提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而投资收益率上升的速度会快过保单资金成本上升的速度。综合来看,加息初期对保险股略偏正面。

      目前保险公司的主要投资资产包括:银行存款约占总资产的20%、债券资产约占60%、股票资产约占15%。相关投行人士表示,此次加息将直接推升银行存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而股市也很可能维持升势。据中金预计,本次加息将提升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幅度有可能在50至100个基点。因此,双向驱动无疑增大市场对于保险股走高的预期。

      除受益加息外,保险股即将出炉的前三季业绩,也被视为助推保险股持续上涨的催化剂。按照各券商的前瞻报告来看,沾光股市反弹行情,第三季度三家A股保险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表现有望咸鱼翻身。此外,决定保险公司盈利的另一驾马车——承保收益也有望延续上半年的喜人态势。靓丽的前三季成绩单将成为保险股后市继续发力的有力支撑。

      重要的是,保险A 股本身的估值也处于历史低位。无论从内含价值估值还是相对估值来看,目前保险股的估值水平均处于历史上的相对低位。因此,从业务、财务、估值及资金吸引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各券商一致认为,保险股吸引力增强,维持增持评级。

      三问楼市路在何方

      “拐点”又要来了

      房价松动可期

      时隔34个月,央行再度宣布加息。受此影响,20日沪深两市房地产板块早盘低开3.54%,151只地产股尽数低开。专家认为,这或是新一轮加息周期的开始,货币政策将步入紧缩通道,楼市“拐点”又要来了。

      ⊙记者 朱楠 ○编辑 艾家静

      

      10月19日,央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一轮调控已使楼市止涨回落,此时加息更是“雪上加霜”。一旦加息周期开始,货币政策将步入紧缩通道,楼市“拐点”又要来了。

      凯盛经略(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炜告诉记者,加息后首日,凯盛经略就已接到各商业银行通知,从20日起送审的贷款申请全部按照新基准利率执行,且之前已经审批通过但未放款的申请也全部按照新的基准利率来执行。

      针对此次加息,上海易居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杨红旭分析认为,一般而言,在加息周期开始阶段,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并不大,其影响是一个渐进的、累加的过程,往往是进入加息周期的后半段、甚至最后一次,房地产市场才会受到显著影响。由于本轮加息是在房地产贷款持续紧缩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对楼市的影响可能会超过2004年的第一次加息。

      财经评论人叶檀则认为,房地产前已有严厉的房地产新政,加上目前的升息预期,未来还有房产税重拳伺候,多数投资者会知难而退。以商业按揭贷款而论,一些银行已经取消了首套房的优惠利率,二套房利率1.1倍,利率高达6.116%,加上未来房产税,估计成本在每月7%以上,除非房地产能够每年稳定上升10%以上,否则投资房地产就难以做到盈亏平衡。对于投资者而言,房产投资的黄金年代已一去不复返。

      上海中原研究咨询部总监宋会雍表示,如果持续加息通道打开,对于盲目流入楼市的“过热资金”会起到相当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此影响下,第四季度楼市将加速降温,房价下调空间也会相应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