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加息是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判断的选择,也是为应对当前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不断加大做出的短期选择。未来一个时期货币政策仍应以“稳”为主,继续保持总体适度宽松,提高灵活性和针对性。
⊙徐策
中国人民银行19日晚宣布,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我国央行时隔3年后的首度加息。此次加息,反映了有关方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在“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个调控目标之间更加突出“防通胀”目标的短期选择,同时也具有强调“调结构”的中长期含义。综合考虑未来一个时期的宏观环境,未来一个时期货币政策取向应以“稳”为主,继续保持总体适度宽松,提高灵活性和针对性,协调好鼓励民间投资和引导通胀预期的关系。
加息是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判断的理性选择
从前三季度数据看,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降幅趋缓的积极信号。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3.8%,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显示中国经济由前期回调转向平稳增长。
从供给面看,工业的增速,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是13.5%,比二季度回落了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二季度比一季度回落了3.7个百分点,回落的幅度是有所收窄,而且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速度,6、7、8、9这四个月工业的增加值增长速度基本上都是在13%-14%之间,而且增长速度有向近三年的平均增速收敛的迹象。
从需求面看,从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大需求指标数据来看,也有高位趋稳的态势。今年以来投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一种较快的增长,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4%,只比上半年回落了1个百分点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波动幅度更小,基本上在18%左右波动,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基本上波动幅度都没超过1个百分点;进出口的同比增速虽然回落得比较快一点,但这主要是受去年基数不断抬高的影响,如果说出口的月度总额,近三个月基本上在1450亿美元左右波动。
宏观经济逐步趋稳一方面使得“保增长”目标可以暂时退居次要矛盾,另一方面为解决短期内的通胀压力加大问题提供稳定的经济环境。实际上,“加息”端倪从9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上就已显现。与此前一直强调的“保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的表述不同,此次货币政策委员会将“防通胀”提到了首位,而且认为“任务依然艰巨”。
加息是为应对当前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不断加大做出的短期选择
1、反危机条件下宽松的货币环境形成了较高的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2009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上,应该说货币政策极为宽松,2009年货币供给量(M2)增速达到27.7%,11月份曾达到29.74%,是1986年以来M2月度数据的历史最高值。
中国广义货币M2不但纵向和自身的实体经济比增速惊人,横向比也很突出。2009年末中国的M2为610224亿元人民币,折合8.94万亿美元,美联储公布的2009年末美国的M2为8.54万亿美元,而2009年中国的名义GDP约为美国GDP的34%。也就是说2009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只有美国的三分之一略强,但广义货币却高出美国近5%。到今年8月末,中国广义货币已高出美国约17%。
从历史数据看,2000-2007年M2/GDP平均保持在1.54左右,然而,2009年这一比例达到了1.78,截止到2010年9月份,这一比例达到2.59,而2005-2008年历史同期平均值为2.20。这意味着,我国货币供给较大程度上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流动性过剩问题较为严峻。
与此相对应的是,以房地产价格为代表的各种资产价格快速飙升,大宗商品价格也纷纷遭到投机炒作。2010年4月份出台的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作用下,房地产价格有所遏制,同时随着国家收储制度不断完善、打击投机倒把哄抬物价力度不断加大,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然而充裕的流动性仍然没有消失,转而流向股市,国庆长假至今沪深股市累计涨幅均超过13%。
2、美、日等国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预期进一步推高通胀预期和资产泡沫风险。当前,美国、日本等国政府为应对本国经济复苏缓慢,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问题,宣称将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在这样的预期下,美国汇率不断走低,国庆节以来,全球黄金、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猛涨,这进一步加大了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风险。
另外,随着美元走弱,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货币相对于美元纷纷大幅升值,同时也强化了对人民升值的预期和要求。这使得部分“热钱”疯狂涌入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6483.03亿美元,外汇占款余额达到213263.73亿元人民币。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另一方面“热钱”进入股市、楼市进行投机炒作,加剧了资产价格泡沫风险。
3、极端天气、资源价格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高通胀预期。还有几个方面原因导致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
第一,2010年,由于极端异常天气以及自然灾害导致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使得CPI连续攀升。以9月份为例,由于自然条件不利影响,部分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食品价格的上涨带动了CPI同比的上涨。9月份在翘尾因素的影响略有下降的条件下,新涨价因素的影响略有扩大。新涨价因素的影响主要来源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和居住价格的上涨,这两个因素贡献了90%。
第二,劳动力成本一定程度的上涨,还有国内一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假如企业技术创新步伐跟不上劳动生产成本上涨的步伐,那么一部分产品的劳动力成本有可能会向后续的产业传导。
第三,随着资源价格体制改革以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战略不断推进,资源环境保护成本也不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成本型通货膨胀。
因此,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风险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及时出台加息政策有利于引导通胀预期和释放资产价格泡沫风险。除此之外,加息还有两个“信号”性的功能,一是有利于配合贯彻落实前期房地产调控政策,表明中央调控房地产的决心并继续巩固调控效果;二是向“热钱”发出信号,降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强化对“泡沫”的调控和管理。
加息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向“调结构”方向做出的微调
从中长期看,此时加息政策出台还是宏观调控政策向“调结构”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方向作出微调的表现,是落实近期召开“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具体政策表现。加息政策有利于扭转负利率局面,避免对老百姓福利的损害,纠正低利率下财富分配的“马太效应”。
在低利率条件下,居民财富受损,高收入阶层凭借财富可以获得高回报,低收入阶层多半只能承受通货膨胀对财富的侵蚀,这使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加息政策针对收入分配方面的导向性功能是与十七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
与此同时,加息也是中央进一步释放调结构信号,传递中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型的决心,中国将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非速度。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政策相常态回归的标志,意味着投资和经济增速放缓,在“低利率”条件下过快、过大发展粗放的模式将受到压缩,依靠低利率贷款支持的落后产能也将进一步被淘汰,远离实体经济进行投机虚拟经济的现象也将有所遏制。总体而言,加息政策出台表明,我国正努力理顺经济结构,从收入分配、风险控制、公平效率等方面追求新的平衡。
而从中长时期看,可以判断已经进入加息周期,但从短期看,第二次加息何时出台要取决于后几月的宏观经济走势和物价形势。尤其是,当前在各国央行货币政策方向上存在严重分歧的情况下,世界各地区经济复苏格局冷热不均,且以美欧日为首主要经济体仍然保持低利率政策不变的条件下,世界经济复苏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未来一个时期货币政策取向应以“稳”为主,继续保持总体适度宽松,提高灵活性和针对性,协调好鼓励民间投资和引导通胀预期的关系。
信贷政策逐渐转为“稳操作”,保持流动性均衡增长,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为其提供较为充裕的货币环境,引导投资由“小周期下降”稳步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利率政策在世界经济复苏形势明朗、我国自主复苏实现之前不宜全面启动加息周期,但为应对长期“负利率”带来的资产价格泡沫和居民资产大幅缩水问题,积极引导通胀预期,可以考虑继续差别化地对利率进行微调。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