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石贝贝 ○编辑 于勇
“创新”二字始终贯穿于招商银行的发展,推动了招行网络化、资本市场化、以及国际化的发展。现在招行则正在经历第二次转型,向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资本回报率的方向转变。上海浦东,10月下旬夜晚9点,略显疲惫但依旧神采奕奕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开始接受记者采访。
上海证券报:从创立以来,招行就不断推进创新步伐,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飞跃发展。从一三五理念、到十变、再到二次转型,这些战略的转变发展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此外,在招行国际化发展中,我们看到了并购永隆银行、以及纽约分行的设立,未来我们还将看到什么?
马蔚华:十多年前我刚到招行时就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网络化、资本市场化和国际化。当时我们很难超越一些大银行、老银行,自身网点也不多,但是网络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大发展机遇,使得我们能够与其他银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随着业务发展、规模扩大,我们也需要补充资本金,先后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了五次融资,每次都是成功的。
国际化出于战略考虑,绝不仅仅是在国外设立网点、做几单业务。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增加、越来越多企业客户“走出去”、以及招行银行卡境外刷卡量的日益增加,还有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参与竞争,我们必须考虑自身竞争力的问题,主动“出海”,了解和学习国际金融创新机制,这对我们在国内开展业务也会有启发。
我们已经在伦敦设立了代表处,最近也准备在台湾设立代表处。当然国际化的含义并不仅于此,中国金融企业最需要的是管理国际化,除制度、组织、方法之外,最为重要的其实是理念。招行从一三五理念到十变、到二次转型,最根本的内容也是在不断转变我们员工的理念。
比如,在正确对待华尔街的问题上。我们要认识到,华尔街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大于其破坏力。我们看待华尔街时不能只注意其消极内容、不能把华尔街妖魔化,我们要吸取教训、增加风险意识,但是一些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创新仍需要继续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国际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上海证券报:从一个创新理念的形成到具体实施执行,关键在哪里?
马蔚华:理念的转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它需要思想文化的基础,招行有自身特定的文化,由于出身不是国家银行,没有财政投资、也没有战略投资者,完全是在市场中依靠自身努力去生存发展,不进行创新就无法生存。比如,如果出现不良贷款,就需要用股东利润和权益去冲销,银行自身承受损失。如果不能在市场化环境中生存,招行就只有倒下,这也迫使招行的执行力很强。
然而,即使执行力很强,在转型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思想阻力。比如,招行二次转型,从消耗资本多的业务转向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在资本约束日趋严格的背景下,银行做业务不能只做大企业贷款,而必须考虑资本回报。比如,银行对大企业贷款利率下浮10%,但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则会上浮10%,同样的资本消耗但是回报却不一样。这是银行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
上海证券报:招行第一次转型实现了年均50%的复合增长率,对于二次转型我们应当有怎样的期待?
马蔚华:中国企业的利润不会永远保持50%的增速,这是一个规律,因此不能一直用50%的标准来衡量。过去时期的超常增长我想未来也不可能达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曾经历了高速增长的时期,但是现在则很难达到当时的高增长率。那么,怎样界定招行未来的资本回报率和增长率?我们会完全按照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这一目标去发展。
上海证券报:您认为招行未来盈利增长点会在哪些方面?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
马蔚华:招行未来盈利增长点上,我们有三个目标。第一,零售业务,当前占比为30%,这一比重未来仍要稳步提高;第二,批发业务,其中中小企业占比将近50%,未来还要提高比重;第三,中间收入,但是当前受到一些发展制约。所以,我认为,未来5-10年,银行的利差收入应当仍是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但贷款会消耗资本,而伴随着资本约束日趋严格,银行也需要调整自身结构。比如,零售业务之中我们也需要考虑资本优化,在去年贷款“打七折”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会尽量减少打七折的贷款,增加微型企业、汽车贷款等不需要打七折的贷款。在批发业务中,会加大中小企业的贷款,至少这部分贷款利率不会下浮。非利差业务收入,会发展财富管理、私人银行业务,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多开展托管、企业年金、贸易结算等业务,且力求增加它的份额。
宗旨在于,在节约资本、降低资本消耗的情况下,取得资本回报的最大化,同时又必须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取得最佳平衡。一家好银行,绝对不会只为了片面追求最低不良率而牺牲效率,一定会在一定风险容忍度下实现其收益最大化、在收益和风险之间取得最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