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特别报道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谁来打破黄金多空胶着局面?
  • 一根棉线“勒住”一个产业
  • ■实用数据
  • ■今点数据
  • 大宗商品出现“十月飞跃”
    日成交额昨创历史纪录
  • ■交易提示
  •  
    2010年10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市场·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市场·期货
    谁来打破黄金多空胶着局面?
    一根棉线“勒住”一个产业
    ■实用数据
    ■今点数据
    大宗商品出现“十月飞跃”
    日成交额昨创历史纪录
    ■交易提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宗商品出现“十月飞跃”
    日成交额昨创历史纪录
    2010-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叶苗 ○编辑 杨晓坤
      大连商品交易所

      ⊙记者 叶苗 ○编辑 杨晓坤

      

      1.7万亿——商品期货市场在昨日创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成交额。据统计,随着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加大和股市的大幅上扬,国内商品市场从10月份开始,成交额出现大幅升温,截至27日已连续12个交易日成交额突破1万亿元。业内人士表示,量化宽松造成的流动性充裕、上涨全球市场联涨带动的市场氛围、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结构,共同造成了十月以来的市场情况。一方面,说明市场容量出现了实质性的变化,“大期市”正式到来,量的提升已经引发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也说明短线交易需要采取一定的抑制措施。

      

      日成交额创出新纪录

      截至昨日收盘,上海、郑州、大连三大期货交易所的当日总成交额达到了1.73万亿元,创出了历史纪录。据统计,从本月12日以来,三大市场的总成交已经连续12个交易日维持在1万亿以上,10月份至今商品期货日均成交额达到了1.26万亿,这大大超出了以往的成交水准。尽管在今年1月份这一数字就曾经突破过万亿大关,但十月份的表现已经充分说明,大宗商品市场已经正式迈入了“万亿时代”。十月份的持续放量,并在昨日创出新纪录,也说明短期内市场的成交热情很高涨。

      从历史角度看,“十月飞跃”的行情说明中国期市可能正在经历实质性的变化,市场容量已经上了新的台阶。截至昨日,2010年商品期货的总成交额已经达到了171万亿。资料显示,2006年,中国期市全年成交21万亿,到了2007年上升至41万亿,2008年则猛增至72万亿,2009年首次突破100大关达到130万亿。也就是说,在没有推出新品种的情况下,今年商品市场的成交额已经大幅超过了去年,如果再算上金融期货的成交额,当前市场的容量已经远远超过被称为“期货大年”的2009年。可以说,中国期市正在经历连续第四年的“量的提升”,并且已经走到了“质的转变”的门口。

      三大原因引发市场升温

      “主要是三个原因引发了短期市场的升温,”广发期货总经理肖成表示,首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外的流动性极为充裕。一方面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资金四处寻找投资机会,股市和期市必然首当其冲,另一方面国内对房地产的严格调控,也会促使一部分资金流向包括期市在内的资本市场,这是市场升温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虽然期货市场是一个双向市场,但是上涨依然能引发更多的热情。10月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全面走高。在截至发稿的这一个月内,美棉涨逾23%,美糖涨逾17%,日胶涨逾7%,伦铜涨逾4%,全球大宗商品出现了罕见的爆发式上涨。与此同时A股市场也出现了难得一见的大涨,成交放出天量。虽然国内商品市场较为理性,商品呈现“外强内弱”,但还是在内外联动之下引发了市场热情。

      第三,市场投资者结构尚不完善,目前个人客户在商品市场的占比较大,因此在前两大理由的促进下,会使得成交量和成交额进一步放大。

      另外,据记者了解,2010年全国期货市场的保证金存量大为增加,主流期货公司的保证金存量较去年年底已经翻倍。因为股指期货的上市,期股两个市场的联系被打通,也使得期市获得了更多的“源头活水”。

      

      中国期市迎来更大机遇

      业内人士表示,市场在十月的大幅升温,说明了期货业正在面临良好机遇。兴业期货总经理夏锦良表示,对于期货公司来说,交易量大就意味着手续费的增加,在佣金和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量的增加将大大提升公司的利润。在现阶段,期货公司一是要根据产业客户的需求引导其更多的套保,二是吸引一部分投机、套利客户合理操作,三是通过自身的高端服务来占领更大市场。在期货业创新手段不断推出的情况下,增强期货公司的综合实力。

      专家表示,期市的升温,可能会引发业界更大的分化,部分龙头公司将获得更大的利益,行业集中度将提高。

      肖成表示,现阶段的成交升温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做一些必要的抑制投机的工作,比如适当提高交易成本等。这样才有利于价格的有效发现和市场功能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