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特别报道
  • 11:能源前沿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观察
  • A7:市场·期货
  • A8: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B101:信息披露
  • B102:信息披露
  • B103:信息披露
  • B104:信息披露
  • B105:信息披露
  • B106:信息披露
  • B107:信息披露
  • B108:信息披露
  • B109:信息披露
  • B110:信息披露
  • B111:信息披露
  • B112:信息披露
  • 围绕产业升级 生物医药“十二五”配套政策将出
  • 美国FDA监管力度出现三变化 中国医药企业出口难度加大
  • 掘金医疗器械疫苗两大领域
  •  
    2010年10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特别报道
    围绕产业升级 生物医药“十二五”配套政策将出
    美国FDA监管力度出现三变化 中国医药企业出口难度加大
    掘金医疗器械疫苗两大领域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FDA监管力度出现三变化 中国医药企业出口难度加大
    2010-10-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中国医药企业出口难度加大

      ——专访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张翌轩

      ⊙记者 宦璐 ○编辑 王晓华

      

      10月21日,安永(中国)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发布的《2010年医疗技术行业报告》指出,目前医疗技术行业的业绩优于许多行业,但整体业务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就中国医疗市场投资方向、欧美市场监管制度的变化、以及本土和外资医药公司的竞争态势等问题,我们专访了安永合伙人张翌轩。

      记者:不管是医疗器械还是医药产品,中国医药企业“走出去”的努力从来没有改变过。所以美国FDA(新药认证体系)等的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方面情况您能介绍一下吗?

      张翌轩:是的。欧美目前对进口药、医疗器械的监管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有三大变化:一,鼓励创新;二,对产品的安全性的要求更加严格。不经过临床试验就能上市销售的新药更少了;三,在推广新药上市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的、过分”的手段将严加控制。总的来说,就是越来越严了。

      而欧洲的监管制度是分级管理,跟美国市场相比,相对容易一些,因此有些美国医药公司就选择先在欧洲上市,然后再返回美国。这一点,中国的医药企业也可以借鉴。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辅料出口商,但在医疗技术产品国际化路径上还缺乏经验,其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便是来自政府对医疗新产品越来越严厉的监管。美国新近将执行医疗改革方案,预计即将征收的“医疗设备税”将会对规模较小、尚未实现盈利的公司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

      记者:未来中国哪些产品或者区域的增长潜力更大?

      张翌轩:目前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高度分散,竞争无序,中国企业在产品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在中国偏远的地区,医生人数相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凭借医疗器械进行远程监控把病人信息送到检测点就比较理想了,因此这部分市场有较大发展潜力。

      记者:目前全球对中国医疗市场的投资仍然很热吗?

      张翌轩:是的。目前欧美对中国的医疗技术市场投资意向非常强烈。金融危机后,中国等亚太新兴市场将成为引领全球医疗技术行业反弹的关键区域。许多欧美公司,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都希望早日进入中国市场,迟一步可能就进不来了

      记者:您如何看待外资的进入对中国市场的影响?

      张翌轩:一些全球大型跨国企业越来越关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市场。以往,跨国企业把亚太地区作为重要的成长型市场,目的是缩减生产和研发成本。但现在这些公司已经进一步开发商业模型,更注重产品的改进,研究怎样通过改变适应更广泛的人群,甚至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产品。

      今年3月份,GE医疗在中国本地设计和研发的专门针对低端市场的新机型单双排Brivo CT面市,售价约200万元左右,仅有GE高端产品的十分之一。西门子医疗的一款高速双层螺旋CT,售价也不过两三百万元人民币,专门面向农村医疗市场。

      我们在看到外资和中资企业产生竞争的同时,受益的还是广大的消费者和整个市场。

      中国目前已经出现一些全球领先的国际化的公司,通过借鉴外资企业的经验,取得新的突破是可能的。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抢先展示自己产品的价值,否则只会受制于人。